统筹城乡发展 用四川经验探路
时间:2011-09-01 16:30:04
来源:四川在线
今年6月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要让成渝经济区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的
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因此,贯彻实施《规划》以统筹城乡为重点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建设成渝经济区的一个重点。如何
抓住这个重点,奋发有为地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是我省亟待破解的一个课题。
促进就业
“普惠”农民
在成都、德阳、绵阳、内江……记者看到这些地区的一些农村探索出一条“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科学规划+规模农业”的模式,描绘出了一幅“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的田园牧歌式生动画卷。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的农民既是雇主,也是业主;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在家就能满足就业的需求,实现了投资方和农户双赢
局面,改善了乡镇面貌。
这样和谐相融的生活景象正是四川统筹城乡工作走出来的一条农村旧地变新城的道路,极大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省政协委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懿告诉记者,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只有让产业促进就业,产业带动就业,才能真正改变农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农民把田地租给集体,从而
获得租金收入、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等,并且,这些可持续的增收机制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进程中,要把城
乡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通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以及城乡失业人员作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体系重点关注的人群。
城乡一体化
因地制宜构建新格局
据了解,德阳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太协调,这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自2008年以来,德阳市大力推进12个区域重点镇建
设,将其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德阳区域重点镇的城乡差距正在发生变化,3至5年内将会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农村的居民也能住进城市高档社区一般
的新居,还通过土地综合整理腾出了一批土地指标用于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
行走在川西大地上,记者看到的是新建的集中居住区,建身广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书屋应有尽有,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了人们居住的环境,缩小了城乡的生活差距。
这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解决之前经济区规划带来的城乡差距等问题。
“城乡差距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是全国有待破解的难题。要根据区位、资源、现有产业结构和环境容量来找准发展位置。要变劣
势为优势,找到一条多元化、长效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特邀成员、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要使我省成为成渝经济区的制高点和
重要增长极,要用区域一体化的理念统筹谋划,加速推进城乡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工业化的重大突破,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统筹城
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打破体制藩篱
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自2003年起,成都开全国之先河,拉
开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大幕。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探索出了开展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设立耕地保护基金、
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一体化机制、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等六大经验。
在此基础上,德阳、绵阳、眉山、雅安、资阳、遂宁、乐山等与成都接壤的城市,延伸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以成都为中心,紧密抱团,签订了一系列深化区域合作的协议,认真总结、提升和推广成都经验。
“由于现行行政体制的束缚,区域整体利益与区域局部利益不均衡,推动城乡统筹、推动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
新。”
王小刚认为,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切实地协调解决现实经济中仍存在的行政分割、市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就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要素流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通过体制创新,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和体制障碍,共
建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推进城乡产业互动、经济相融,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