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民日报评论部:政务公开呼唤“参与型公民”
时间:2011-08-25 10: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一个时期,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的举措激起极大波澜,也进一步推动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纸面到实践的落地。这背后,除了政府部门行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莫不有着公众参与的强力推动。无论是关注还是质疑,或者仅只是围观带来的“聚光效应”,都使得透明政府的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

  政务公开之中,公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河南公民赵正军,持续将信息不公开的政府部门告上法庭;记者吕建福号称“专拍哥”,3年曝光数千张特权车照。这些公民个体的努力,都推动着政务不断走向公正透明:赵正军的官司,胜诉率近60%;而在吕建福的影响下,河南取消了公安车牌号段“豫O”。

  只有公众广泛参与,政务公开才有不断深入的动力。在公民的持续关注、广泛讨论之下,认识不断深入、共识不断达成,政务公开已经从“要不要公开”迈向“该怎样公开”。北京市级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时间、格式、说明、口径的“四统一”,可说正是吸取了此前中央部门公开后公众广泛讨论的意见。这种“共同体式”的参与,才是推动行政透明度不断提高的大规模、可持续、建设性力量。

  政务公开要进一步推进,需要更多“参与型公民”的成长。成都等地出现“听证专业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名参加听证会者太少。虽然这与听证会公信力的下降有关,但作为公开和参与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能有更多公民积极推动,势必会推进听证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完善。

  面对公开,每个公民都有质疑的权利,但如果抱持抵触情绪,把“不相信”当做信仰,也难免流于偏激。质疑只是开始,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制度完善、问题解决,公开才有更积极、更现实的意义。作为一种质朴的民主实践,沿着公开走上参与之路,才能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就政府而言,政务公开不应只是告知,而是与公众关系的调整,公开本身就应该包括互动、合作的内容。如果只盼望着“账本一晒,否极泰来”,如果只停留于“报上发发、网上骂骂”,面对质疑没有回应,面对批评没有改进,公开也就成了“权利泡沫”,不免会让公众失望,只留下一纸新闻、满肚怨气。

  亨廷顿曾列过一个公式: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度=社会稳定,如果政治制度化水平赶不上政治参与增长,容易滋生社会动荡。当前,政治参与范围扩大、热情提高,只有健全参与渠道、扩大参与平台,才能避免可能产生的混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正因此,政府必须摒弃那种“为公开而公开”的观念和做法,以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政务公开,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如果说监督权力、优化行政是政务公开的直接意义,那么政治与社会的对接,可谓其典型的溢出效应。阳光预算让更多人关注起政府的“钱袋子”,权力清单让全社会都能监督职能部门执法行为……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共同体意识”,弥合“信任感裂痕”。只有这样,政务公开才真正具有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意味,也才真正能够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