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政府不再“包打天下”
时间:2011-08-23 09:36:42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编辑/顾晴
5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中央高层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今年以来,针对国内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更是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就创新社会管理发表重要讲话,阐释创新的重要性。这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科学管理替代了传统的命令思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协商协调替代了政府“包打天下”。可以预见,“社会管理”将成为各级政府在相当长时期内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也表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乃大势所趋。
胡锦涛:社会管理要把握三个“最大限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重要讲话,其实要追溯到2月1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今天的中国,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矛盾层叠交织,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可以说,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举世罕有。从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提炼出这么两个关键词:创新、以人为本。
吴邦国:严格依法办事老百姓才能服气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4月22日下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要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真正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服气,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多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不是无法可依,也不能说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完全不知法,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法律办事、另搞一套,使得本来可以预防和化解的矛盾酿成了大问题。还有的甚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做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着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的当下,各级政府应充分运用法律,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温家宝:加强社会建设 保障改善民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1年将做好十件工作,其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位列其中。他指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年,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贾庆林:民生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3月3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报告工作时提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全国政协鼓励引导政协委员围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和配套政策等重点民生问题,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2011年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充分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对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李长春: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1月13日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主持会议并讲话。李长春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着力在服务群众、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与推动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不断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习近平: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2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总结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社会管理应与时俱进,着重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只有与时俱进,将群众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李克强: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现在说,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生活就更有奔头,就业创业也就更有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群众住房条件总体上得到显著改善。
近几年,通过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又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也要看到,目前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仍然比较大。同时,由于一些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不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很差,又出现了新的住房困难群体。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通过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发达国家,住房保障覆盖面通常在25%—40%甚至更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应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困难群众早一点实现安居。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必然要增加政府投入,这实质上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 “托底”。这种做法顺民意、解民忧,有利于纾缓群众困难,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我国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以最快速度兑现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也是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的必要条件。
贺国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取信于民
日前,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贺国强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贺国强特别指出和强调了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去,必须坚持“四必须”:
首先,“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为民“必须”发展之道。其次,“必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各族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为民“必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道。再则,“必须”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为民“必须”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道。“好管家”才能让人心平气和。最后,“必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纪律保证。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为民“必须”取信于民的廉政之道。
“这道理,那道理,反腐倡廉稳定社会取信于民才是硬道理,与之违背的都毫无道理。”正如人民网所文,廉政促进发展,廉洁促进和谐。腐败分子不但耽搁当地的经济发展,更是害群之马,受害的往往是当地政府、当地的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取信于民。
周永康《求是》撰文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的文章,题目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文章指出,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社会管理理念。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