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
勤练“内功”的同时,东莞积极给力深莞惠“一体化”,融入珠江东岸区域一体化大局,在区域合作、交通对接、产业转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如今,务实、求变的东莞,城市辐射力日益增强和凸显,正鲲鹏展翅,逐渐在珠三角一体化的盛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产业: 积极分享“一体化”盛宴
围绕周边地区支柱产业与大型项目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东莞着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在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合作,着力打造区域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和城市竞争力、辐射力。
在珠江东岸的轴线上,东莞处于广州与深圳的黄金走廊之间,如果再算上香港,地理优势不言而喻。而在珠三角发展的“A计划”中,中间一横便是横跨珠江的虎门大桥,东莞在珠三角“一体化”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早前曾有来自坊间的声音质疑,深莞惠“一体化”就好比富人和穷人吃饭,东莞不愿意“上桌”。《纲要》实施之后,尽管莞惠高速开通、跨市公交运营等利好消息不断,但相对于产业经济等宏大构想的实现,东莞不够给力。
不过,事实无疑是回应质疑的最有力武器。2011年4月18日,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第五次联席会议在东莞召开。如果说前四次联席会议,更多是在探索的话,那么,这次会议的产业合作走向了纵深。
当天签署的《深莞惠关于产业发展合作的协议》显示,三市将共同建设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把深莞惠经济圈打造成珠三角一体化先行区。
协议从边界地区产业合作、三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大亚湾区域产业合作、现代服务业、劳动保障等六大层面作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很多具体目标,特别是对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较多创新举措。
不难看出,根据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指引,东莞已和深圳、惠州签订了三市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合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其实,回顾过往,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从2009年2月,三市首次召开联席会议以来至2011年4月18日三市党政领导再聚首,已经是第五次开联席会议。三市签署合作协议已超过50项。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珠三角地区各市实现快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龙头作用越来越突出,区域产业关联越来越密切,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步走向一体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布局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善弈者谋势,善谋势者成事。东莞紧紧抓住了当前的机遇,从未停止过区域合作的步伐。围绕周边地区支柱产业与大型项目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东莞着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在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合作,着力打造区域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和城市竞争力、辐射力。
交通: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东莞轨道交通实施“内聚外联”,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届时一号线将与穗莞深、佛莞等线换乘,二号线将与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铁路等线换乘,东莞将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融入珠三角一体化,交通当先行。在这方面,东莞早已先行一步。
沧海横流安足虑,鲲鹏击浪从兹始。早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之前,东莞市交通局就开始谋划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对接问题,东莞的多条道路在设计规划时,都考虑了与周边城市的对接。
2011年4月9日,东莞与广州交界的最后一个普通公路收费站江南收费站的停止收费,正式标志着我市实现跨区域年票互认,一体化由纸面走向现实。所有异地车辆进入东莞境内,只要不上高速,即不存在收费的问题。
为推进珠江口东岸经济一体化发展,深莞惠“先行先试”,东莞主动谋求融合,大兴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向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目标推进;撤销辖区内与周边市交界处的所有普通公路收费站。
为推进深莞惠三市路网对接,三市联席会议连续三次将交通路网对接作为重要议题研究,多个项目达成共识。目前,三市共签署了3份路网连接协议,确定了31项道路连接建设计划,其中涉及东莞的道路连接项目17个,包括高速公路建设项目6个,地方公路建设项目11个。困扰深莞惠边界的多条断头路也在2011年有了新进展。
轨道交通建设极大增强了东莞的辐射力。经过努力,东莞成为继苏州与无锡之后,全国第三个、广东第一个获批建设城轨的地级市,此举意义深远。东莞共规划了4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18.3公里,耗资达1000多亿元。
东莞轨道交通实施“内聚外联”,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届时一号线将与穗莞深、佛莞等线换乘,二号线将与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铁路等线换乘,东莞将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与此同时,东莞正以深莞惠临界地区的设施衔接作为推进一体化的工作抓手,解决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经市交通运输局与周边城市协调,已开通4条跨市公交化班线,极大地方便了三地乘客。
未来,三市争取尽快撤销区域内所有普通公路收费站,实现“不上高速公路不缴费”,三市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初稿也将于今年底完成。
当一市资源成了三市共同资源,这不仅营造了三地共赢发展的良性格局,也将为整个珠三角一体化创造出共同治理新模式。
有专家评价道,东莞花大力气推进交通一体化,用意不仅仅在于铺开“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康庄大道,更是直接提升了东莞的辐射力、影响力,使东莞更好地融进区域一体化大局。
城市:“强心”策略力促城市升级
东莞要立足“一主三副两支点”的城市空间布局,在高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同时,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加大对城市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镇的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区域综合服务职能聚集,提升区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谋求东莞辐射力的提升,单是融入区域一体化并不够,还需要城市升级苦修“内功”。在这一点上,东莞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城市升级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里,内外兼修是东莞的驱驰正道。沿着这条思路,东莞率先打响了城市升级硬仗,实现了城市空间、功能、品位和内涵的全面提升。
城市升级,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从何做起?东莞的决策层高瞻远瞩,抓住了中心区的“龙头”,按照“中心提升、东西推进”的格局,加大统筹调控力度,通过空间格局的调整力促城市升级。
在“中心提升”方面,严格执行“全市一张图”(按总体规划来发展,镇区规划服从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两级同步走”(市、镇建设工程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三个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生态园林设施集中考虑,统一规划)的发展策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
喜讯不断传来: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已经成为东莞标志性片区,着力开发建设的松山湖、虎门港、东莞生态园等产业新区正日益成为产业新城,已初步形成市中心区功能强大、其他地区优势互补的现代化城市格局……一路艰辛,一路成绩,中心区的“龙头”辐射效应已然凸显。
积极谋变的东莞并没有满足于此,“东西推进”是另一步新棋。通过合理调整公共资源投入方向,加大对支点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依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东莞东站、虎门站、虎门港等,大力发展常平、虎门等支点城镇,空间结构合理、主导功能突出、区域特色鲜明的“一中心、多支点”的现代化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逐渐浮出水面。
当外界赞誉东莞的城市提升、服务功能和辐射力都取得巨大成就时,8月18日,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一语中的,提出了“城市功能提升再出发”。
在市委市政府的新思路里,“强心”仍占据头等地位。东莞要立足“一主三副两支点”的城市空间布局,在高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同时,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加大对城市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镇的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区域综合服务职能聚集,提升区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同时东莞还将加快推进大市区中央商务区、中央商贸区建设,打造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集聚力和辐射力强的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重点集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贸易商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策划设计、市场营销、资产评估、投资顾问、管理咨询、物流管理等新型服务业。
中央商贸区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商贸和餐饮娱乐企业入驻,通过发展品牌旗舰专卖店、新型购物中心,全面提升商圈规模和档次。各镇街尤其是专业镇,要围绕自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发展与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的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可以预见,只要依据“强心”策略,沿着引领城市升级的正确道路坚定前行,推进大市区中央商务区、中央商贸区建设,打造辐射力强的城市核心区,提升区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大局,东莞定能鲲鹏展翅,登高翱翔。
▲专家点评
暨南大学教授 封小云:
着眼大珠三角制定全局性战略
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关注未来珠三角都市圈形成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封小云认为,从大东京都市圈等多个都市圈发展经验来看,珠三角未来空间一体化必然带来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改变,从而势必导致产业空间的重组,东莞必须做好战略性准备。
在珠三角空间一体化进程中,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广东2小时经济圈、广东与周边的4小时经济圈,以及广东与京沪的一日经济圈也将逐步形成。
为此,她建议,东莞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必须对应即将形成的珠三角都市圈格局,产业定位必须打开思路,突破东莞本身的行政界限,着眼于整个大珠三角的各种资源集聚和利用,制定全局性战略。
中山大学教授 林江:
市级政府推动打破行政壁垒
林江认为,“一体化”应该由市一级政府来推动,而不是依靠区一级或镇一级政府对接。就像深圳与东莞存在不少“断头路”,不应互相指责,仅依靠区一级或镇一级政府来沟通,而是需要市一级政府双方拿出诚意,共同推动交通路网的接驳工程。
深莞惠之间,竞争没必要回避,更要看到合作的未来。以深圳和东莞的关系为例,深圳有现代金融业、创业板和发达的物流业,而东莞多年前就提出打造“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目标,但培育出来的大企业并不多。那么,深圳的金融机构可以进驻东莞,寻找并培育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而东莞企业则可以依靠深圳金融机构的辅助上市融资,把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可以引进深圳先进的物流企业,促进东莞物流业的发展。
林江表示,东莞规划中的长安滨海新区,可以成为“深莞惠一体化”发展的突破点。长安滨海新区不是为了建成另一个“松山湖”。现在的松山湖,有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在支撑,需要不少的行政费用。而长安滨海新区能否另辟蹊径,从深圳购买最好的公共服务。规划、消防、治安等方面都承包给深圳市,由深圳市的先进管理团队帮助东莞管理。这样一来,长安滨海新区节约了行政费用,又提高了办事效率,还为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处处长 刘治猛:
借鉴异地经验共建产业转移园
刘治猛认为,深莞惠“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错位发展。深圳有强大的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东莞有享誉中外的制造业,惠州的土地储存量不小,发展后劲很足。刘治猛说,深圳的金融业是3市的“领头羊”,可以把金融机构延伸到其他城市,提高东莞、惠州的金融服务水平;东莞的制造业,则可以为深圳的产业做配套,提供配套设施。为了避免出现同质化问题,3个城市“一体化”进程中,不能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就一窝蜂似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以,深莞惠要发挥好协同与联合的机制,发挥各自优势,进行高效的错位发展。
广佛肇“一体化”的交通、产业转移等多方面的先行,为深莞惠“一体化”提供了经验。佛山顺德获得了英德市北郊的清远华侨产业园的25年土地使用权,英德方面下放了属地管理的审批权限,承诺25年内按5:5的比例与顺德共享产业园的税收、GDP、工业产值,以实现共赢。
刘治猛认为,顺德与英德共建产业园的模式,可以供深莞惠借鉴。深莞惠3市的产业转移可以在内部完成,共同建设产业转移园。
不过,“深莞惠‘一体化’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一件一件地去完成,由易到难,建议先完成水环境治理、交通路网接驳、产业转移园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再推进其他事情。”刘治猛说。
▲相关链接
深莞惠一体化大事记
1、2009年2月27日,深莞惠三市签订《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就合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商讨。
2、2010年5月1日起,东莞、深圳、惠州三地共18家社保定点医院,正式开通异地联网结算。
3、2011年3月30日,深莞惠三市边界26个收费站同时取消收费,为实施珠三角交通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2011年4月13日,深莞惠三市企业登记部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并签署备忘录,申请人在三市异地设立企业或分支机构时,可直接在本地提交申请。
5、2011年4月18日,深莞惠三市第五次联席会议在东莞举行,签署了《深莞惠边界地区坪新清片区规划开发的合作框架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