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式新闻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2011-08-19 09:19:08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天潘 

    8月16日,铁道部表示,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职务。相关负责人称,“这不是免职或被停职,而是正常的职务变动,王勇平的级别待遇没变。”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据知情人士透露,接任发言人职务的可能是哈尔滨铁路局党委书记韩江平。(8月17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人事调动,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投放到了一时间“声名远扬”的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身上,他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两句话震惊了所有人。但是事实上现在回过头来看,他除了说话的方式与姿态等方面做的不好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责任。如果说他何以成为众矢之的,遭受舆论的猛烈鞭挞,更多的是因为无意间他把铁道部“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了,背了个巨大的黑锅。

    因此,这也就牵扯出一个问题了,中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为何入得官场出不得镜头?并且屡屡将自己以及背后的部门拖入到更加惨烈的舆论漩涡之中?

    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当了八年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是“后非典时代”的第一批部委发言人,又同为国务院新闻办第一批新闻发言人培训,被称为“黄浦一期”学员,还同到美国考察的资深发言人。2006年还出版了《彼岸掠影:一个中国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在美国的见闻》一书,对新闻发言的实践与体会甚精,他把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视为“富有挑战性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敌人的关系”;把他与铁道部、媒体的关系比作“一仆二主”。在书中,还有一章叫“优秀的发言人与糟糕的发言人”,可惜的是,最后他确实是做到了“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书的另一章),不过却是以“糟糕的发言人”的方式退场。

    就连如此实战经验丰富、理论修养良好的人都能栽了,可见,当一个中国式的发言人是何其的艰难。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建制并不是太久,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正式开始确立并形成了初步的制度化,在2008年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才算真正的形成制度,几年间,形成了国务院、部委、省市区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

    但尽管新闻发言制度相对完善了很多,却没有相应的公开透明的行政运作体系,很多政府部门依然停留在以前的理念中,对很多原本告知公众的事情,总是想方设法地掩着捂着。甚至一旦遇上真正充满丑闻的事件,就更是如此。因此,中国的发言人实际上就很容易被迫沦为了一个传声筒,或者是简单的通稿播放器。最后不少异化为正如《人民日报》所说的“无可奉告型”、“大包大揽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辩护型”、“报喜不报忧型”、“恼羞成怒型”、“感情错位型”等等类型。

    不过就目前来说,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定位不清、级别不高、授权不大,成为最大的问题,这些兼任发言人的官员层级不高,对核心信息掌握程度本来就有限,而去记者与观众的“长枪短剑”的逼问之下,不失守才是怪事。而在新闻发言人制度较为完善的美国,白宫发言人虽然没有任何级别,但可以列席最高级别的会议,直接了解重大政策的决策过程和思想动态。所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是决策层中的一员,需要清楚政府每一个政策出台与信息发生的前因后果等方方面面。

    本来,当新闻发言人就是一项苦差事,曾经担任过里根总统副发言人的彼得·卢塞尔说,在他看来,发言人是白宫最艰巨的工作。因为发言人需要对两个而不是一个实体负责,一是总统,二是新闻界,他或她必须每天为这两个实体服务。也就是说,得受着两边的夹板气,并且时刻准备着承受风险。但也并不是说,发言人就没有办法当好了。正如白岩松说,做好政府新闻发言人,秘诀是要记住4个关键词,就是进行词语“拆分”,即政府、新闻、发言、人。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个,要把自己还原为一个人(而是发言说新闻的机器),更要把言说的对象当做尊敬的人,做到真诚正直,充满人性。 

    巧的是,王勇平在《彼岸掠影》书中也说道:“发言人优劣,最根本的是强调诚实,编制的谎言越大,维护谎言的成本越高。被人揭穿并被抛弃的风险越大。”如今,他最终因在“7·23”事件新闻发布会中编制谎言或者说参与了谎言的传递,丢失了最起码的道义与人性关怀,从而身败名裂,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的命运当为所有政府新闻发言人者鉴,同时更给各级政府敲响了这个信息时代的警钟,政府应将信息公开视为执政的必修课,顺应时代潮流,开诚布公地面对这样一个全民皆记者、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