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今年清华已启动近十年录取的清华学生的生源结构状况调查,包括学生的生源地。清华招办数据显示,今年清华所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新京报》8月18日)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曾经说道,“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尽管上至温总理都在挂念于大学农村学生比重的下降,但之所以出现这一趋势,其实也有着社会发展本身的必然性。无论如何,与温总理上大学的时代相比,如今的城乡人口比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就已经升至46.6%,而随着城市化进展的继续,这个比例还将继续提升。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学农村学生比重的下降,似乎并不意外。
不仅如此,就连农村生源比例一向较高的中国农业大学,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也出现了连年下降。农业大学尚且如此,清华大学的农村新生仅占1/7,要说也应当在预料之中。不过,重点大学农村新生比例的萎缩与下降,恐怕并不能全用城市化与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来解释。
事实上,尽管城市化增加了城市考生的比重,但农村考生依然占据着更大的比重,至少也是半壁江山,相形之下,重点高校农村新生比重的减少速度无疑要快得多。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其实也是众所周知。相比城市化的速度,城乡差距至少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被进一步拉大了,因为生源减少所导致的乡级学校的撤并,其实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农村学生上学的难度。笔者曾经去过西南山区的一个乡级小学,除了师资缺乏与教学设施的简陋之外,由于周边村落的孩子甚至得翻山1个多小时才能来上学,6岁的孩子根本没这个体力,于是9到10岁才开始上学,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这些孩子,往往在读完初中之后,因为年龄因素而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而即便是优秀的乡村学子最终走上了高考考场,由于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仍然相当有限,在看似公平的高考分数面前,他们其实也和城市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能进入清华这类著名大学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凤毛麟角,自然也就并不稀奇。
于是乎,教育资源落后,便无缘重点大学,教育其实已经无法充当社会公平的基石,而城乡孩子之间的分化,在城市内部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之间也同样有所呈现,教育资源的聚集所导致的阶层固化,显然无益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在这方面,国外高校录取对于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加分与优惠录取制度,显然要比国内只关注特长与能力的制度,要更加合理,也更为公平。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生而平等,大学尤其不能完全站在城市或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视角来挑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