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新闻发布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纪国建宾馆召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化发展战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介绍了评估体系的基本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李兵弟详细介绍了评估体系编写提纲。
据了解,《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过程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推广普及教育的过程。具有吸纳民间、专家、行业、中外观点的开放性特点,具有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特点,具有汇聚社会、经济、精神、心理、工程技术各种视角,不囿于某些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具有面向中国城市化未来走向的前瞻性特点。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论坛、网络互动等活动方式,把研究过程与成果及时总结、实施并推而广之,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互动平台,充分展示各方社会责任。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原建设部总工程师金德钧,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城市化政策研究著名专家李铁,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张幼云,八届、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国有资产法》起草工作组组长,中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刘仪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张庆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等专家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并与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进行了交流。
李秉仁:《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住建部原总经济师、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另外,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数据,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议,现在对外公布的数据是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为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去年,我们城市化委员会就在发布的城市化率白皮书中,对半城市化问题做了一个专题分析研究。这主要针对失地农民在土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但身份却还是农民,没有成为市民,也没有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被城市化的现象展开的。也有人认为,农民工是城里的乡下人,乡下的城里人。这些都说明,这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没有真正成为市民,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相信,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这次我们提出了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委、住建部科技委在学术上的指导,成立了专家组。我们认为,无论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推广价值,还是学术价值,这一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研究工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希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供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及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参考。今天,我们希望各界人士对这一编写提纲予以广泛的讨论。
李兵弟:公众参与是《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最大亮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主要体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
1、要正面引导,全面倡导。我们说城市化发展质量,不是单一因素、不是单一部门、不是单一城市,而是整个城市的参与、民众的互动,这样才能够反映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特点。因此评估体系的设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也要求是一个正面的引导。我们更多想从积极的方面来宣传、介入、引导,让各个城市明确、体会到怎么样才能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
2、争取更多、更加准确体现我国家现阶段科学发展的诉求。把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怎么样能够实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的统筹推进、相互促进、协调共进的要求体现出来。
3、能够让公众参与,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不仅仅是已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能够参与,而且要让正在进入城市的人、准备进入城市的人也能够参与。实现公众参与的途径,包括公众参与意见与反馈意见的有效性。
4、特别强调政府和民众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的互动性。我们说城镇化发展质量,单一的政府评价或者政府评估不行,单一的民众反映也是不完整准确的,只有把这两方面共同结合起来,体现一种政府的意志、民众的诉求,政府意志和民众诉求的结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5、《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还要能够反映出各方专家的参与、多种意见的介入,而不是某一领域专家的意见。
这五个特点在《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设定和研究过程中,将是我们始终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标。
具体到《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有客观性的指标评定,这是整个质量评估体系的量化构成和比对判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更多的是采集政府的、公开的数据信息,那么进行一些有效的对比,能够更加客观地来反映我们的城市化发展的一些情况。这个板块大家可以看到,是指标的设定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
第二部分,主要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官性的评估,更多来体现公众参与、民众参与对城市化发展质量中间的体验、一种参与和一种感受。正是这样一种公众的参与,而能够让政府从民众那里更多的听一些基层意见、民众的意见、老百姓直接体验的意见。
这两大板块构成了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进行全面的、公正的、客观的评定。这样一种设想是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请到会的同志评议,也请社会上各个领域专家来参与、共同讨论。
为了更好地在整个《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个科学的、忠诚的、真实的、完整的记录,还特别设计了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实录和光影记录,以记录研究活动的过程。
李铁:城市化质量不等同于城市发展质量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城市化政策研究著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现在存在两件事情,一件是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看到城市化的体系,更多是关于城市如何发展的情况。而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在我们制定的中央政策,在进行各方面讨论的时候,每次讨论,大家都认为质量问题是外来人口被统计成城市人口,就是现在户籍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差10多个百分点,这部分人能不能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水平,是提升城市化质量的关键问题。各类有关政策精神都要解决这件事。所以,城市化的质量评估体系应该分成两个内容,第一是雪中送炭类,就是针对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如各类城市都不愿意给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落户的种种问题,这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现在没有统计基础。第二是锦上添花,即针对未来理想城市发展,作为一个质量评估体系,这比较贴切。
为什么要分开呢?据我们了解,这次讨论户籍改革问题,各级城市为了提高现有的各类指标,不愿意把外来人口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否则水平就会下降。像深圳搞大运会一下清理了八万人。这是很不合理的。另外,各地城市关于引进人才的标准,全部是中高级技术人才,没有针对农民工的,这是我们存在的非常大的制度性问题。再如公共投票、公共选择,是市民选择还是外来人口选择还是全体国民选择?市民谁也不希望外来人口进来,谁愿意家门口有个城中村?谁愿意和流动人口共享电梯、地铁?这也是固化的利益阶层形成的对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很多城市管理者不愿意解决外来人口。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误解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
对于城市的质量评估,我觉得很好,但有一件事我们一直没有解决,也是中央在制定城市化政策时理不清的,就是城市规模的问题,什么是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大中小城市如何协调发展?是不是原来说的100万以上就是大城市?现在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5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400万人口以上城市13个。但是这个城市是行政区域。是不是能在《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里把城市分一分类,按照主城区人口区分真正的城市,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比现在的数字更有积极意义。如果这个内容做好了,就更完美了。
所以,城市化是城市化,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城市化包含了城市发展的内容,但是中国的城市化确实是世界上唯一面临这么大的制度障碍,解决不了,将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制约。希望把这两件事既合理区别,又进一步完善。
张幼云:《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要关注城乡二元问题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李铁主任的发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就是把评估体系分成城市化评估体系和城市发展评估体系,这两者既相关联又有不同。因为现在要解决城市化的问题,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统筹、农民工转移,如何做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还要从实际出发,能不能搞一个折中的,侧重解决城乡二元问题的,比如农民工如何进城安居乐业,阐述他们基本的权利、机会均等、待遇平等、市民化享受的标准情况。对于10%多的人处在半城市化的状态,如何让他们实现安居乐业的城市化是很重要的。另外,就是进城务工的也要再细化。因为,如果在正规部门就业,尽管是农民工,但有合同,基本权利比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有保障得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在合同里是有所包括的。进城的农民是个人进城还是举家,或者候鸟式的?我认为这对如何使城市健康发展有指导意义。
目前的这个提纲已经有很大的拓展,有些内容还需精化。评估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分阶段进行、用三年时间完成,这很好,但是对这样的评估体系来说,三年仍然很短。因此,对于有亮点的、感受的部分,如政务公开、垃圾分类这些评估数据,在现阶段,在我们政务还不是很公开、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统计系统、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求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统计有难度、有差距。另外,建立城市化质量这个指标体系,我们参照了哪些指标体系?有些什么样支撑的观点。比如说这里谈到了女性问题,谈到了妇女权益在公民权力中的保障水平,很注重妇女权益,提到了妇女权益侵害案件的发生率,而且还列上了妇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的比例。我觉得这个挺好,城市化过程必须是一个推动性别平等的过程,但是像这样列这个系统可能不全面要细化。
总体来说,这一课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头和基础,但城市化质量体系、城市发展质量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项目,要从现实出发,同时结合未来远景展开。
李津逵:《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所以我们今天推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是由金德钧主任、李秉仁副主任非常辛苦地带领相关专家,召开了数次会议得出初步的想法。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今天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城市化质量要关注,应该有一个评估体系,但是具体到怎么解决,是一个技术性、需要长期讨论的问题。今天可以说是一个把问题提出、征求意见的会议,非常高兴的是在会议开始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对这项工程的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翟宝辉:《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不求系统但求细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处处长、博士、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
我特别欣赏这个指标体系将成为一个开放的研究过程。因为我们不追求拿出来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一定让国家使用,而是希望做的这样一个工程,真正把城里人、城外人、城市人和农村人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过程中。讲到质量,现在最难的是城市发展的质量没有很好的评估体系,因而对城市化的质量评估也就没有根基。另外,我认为在基础设施的配套率上还要增加一点权重,因为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是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如果这些基础设施不能正常运转,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交通拥堵、上学无门、就医排队等等,这样不可能对城市有比较高的评价。
于贵红:北京润土房地产市场研究与咨询总经理、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企业家委员
听完各位专家的意见,我有两点感受,一个是指标体系的导向性问题,我们除了关注城市化的“化”,是不是在城乡统筹上还应多下功夫?一般来说,城市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城市化,如留在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一些农村年轻人主动进城打工,并最终留在了城市。另外一种就是被动城市化,如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征地致使一部分农民被动城市化。不管是主动进城还是被动进城,我认为,质量评估体系都应关注。另一点就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问题。刚才说到指标可测度性,因为我是学统计的,我有两点意见,一是我们取指标的时候要尽量取,如果取不到的话,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保证公正和客观,避免出现较大偏离。此外,质量评估体系中体验城市这块必须强调公众参与性。这方面的内容指标体系里列了很多,但还可以做一些提炼,让其更加精确化,以便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提问互动
光明日报主任记者:梁捷
李秉仁:这些年来我们对城市化问题研究得比较多,也关注国际上的情况。国外城市化已进行了百年,但没有像我们这样系统讨论城市化评估问题。因为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流动比较顺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国际上对农民、土地的问题,普遍采用私有化政策,但像刚才李铁所说,现在我们国家有规定,农民进城不收房子不收地,这个国际上肯定没有,只有中国有。关于城市规模的界定,过去我们是有的,1989年通过的城市规划法把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城市,人口在20万到50万的为中等城市。但把城市规划法修改为城乡规划法的时候,这条定义取消了。此后,关于城市规模的界定也就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说法。严格来讲,我们现在说的大中小城市没有一个统一具体标准。因为它本来是一个规模标准,以人口规模来统计的。当然我们做这方面研究,还是需要有一个说法,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来做。所以,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具体评估时也不搞“一刀切”。
搜狐网 吕伟
李兵弟:全国省域规划进入新的安排,现在都在做,是一种正常的工作,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影响。关键这次规划能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间实际面临的问题,包括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我觉得省级城镇体系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一些发展中间的矛盾和问题。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系我必须要强调一下,大城市在城市转型中间和小城镇发展转型是不一样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识的,作为中国的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间,应该紧紧扣住当前中央所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抓住这个重点。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里有那么多的人力聚集、资源聚集、人才聚集,高校、科研单位,应该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间义不容辞承担起更多责任,而不应该在一般性制造业方面,跟周边小城镇、小城市去竞争。因为这种竞争来讲,小城镇、小城市永远竞争不过。
我国近十年来的小城镇发展,或者国际社会小城镇发展经验也说明了,绝对不能把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变成简单的卧城,这种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讲是行不通的。
新华社主任记者杜宇
李津逵:我代表大家向杜宇问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我们这次的编写提纲是要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还是为了促进全民族对中国城市化的关注与参与?
杜宇:评估体系作为一个跨度达三年的大型活动,两者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但如果侧重于决策参考,那么在科学性、严谨性上还需做大量的工作,有些不是一个部门的能力能够承担的,难度比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要大。
李津逵:公众参与的客观性、可信度在参与过程中怎么样把握更好的方法?
杜宇:新华社也做过大型报道,除了网上调查,还有就是依托新华社全国各地分设机构做问卷调查。但这个比较耗力和耗时。
李津逵:杜宇给了我们两个建议,第一做评估体系这件事的功利性不要太强,那样可能欲速则不达,第二新华社全国分社可以帮我们做很多随机调查。
会议总结
金德钧:《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广泛征求意见
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第二,今天的发布提纲初稿固然反映出我们这些年来研究的成果、大家的智慧,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这既是一个工作过程,更是一个认识、实践过程,因为不是坐在屋里来编写,而是深入实际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实践当中总结、提炼、最后形成这么一个评估体系。
现在评估体系提纲初稿出来了,接下来的工作不是把评价体系交给政府,要求他们按照这个去考核城市,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胆量、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应该做两件事,第一,通过我们的活动让中国方方面面更多思考城市化问题、参与城市化进程,为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多发表点意见、多做点有益工作,同时在我们的评估体系更加完备以后,提请各级政府参考,如果它们觉得有道理,就在决策的过程当中、施政的过程当中可以多考虑评估体系的要求,把推进城市化工作做得更有效一些、把城市化质量、保障系数提得更高一些。同时,我们也可以到处去看,谁做得好,我们可以帮助总结经验和宣传。在任何时候,我们委员会都不能拿着评估体系去评价一个城市。因为说到底我们是一个民间机构。
另外,请大家考虑,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社会的不成熟性、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想知道就能知道、想统计就能统计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从实际出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就是我对这个提纲究竟要做什么的一个简单阐述。
对于今天开会以后怎么办?我也觉得有几点需要我们编写组再努力。
第一,在对各项指标通盘考虑之后,一定要把主题更准确地突出出来。既然是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肯定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城市化上,李铁主任刚才不说这个问题,我就没注意到这点,因为我们搞建筑的太偏于建筑方面了,所以要把反映城市化方面的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加重其权重。关于其它指标,我认为一些相关联的东西也不要舍掉。
第二,在确定指标的时候,要注意精化,要把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指标列出来,而且还要注意它从现在的条件来看,经过努力后可以做到、可行的。本着这样的思想,把所提的条条再列列,哪些觉得不错,哪些考核起来有困难,是不是可以舍一舍。至于说后面说的感受的东西,那些好办一些。重点在前面的指标体系,要下下功夫再进行调整。把这步工作做完以后,再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具体实例,不要拿现在的指标体系去做工作。
最后,感谢提纲的组织者、编写者,你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谈了很多宝贵意见供大家参考。感谢新闻媒体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这个会开得很有意思,从新闻发布会开成了研讨会,既发布了又研讨了,大家的发言我在认真听也在认真想,确实,我们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初蔡义鸿秘书长要成立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时候,我说你胆子真不小,委员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研究和调查,而且我们现在的研究团队已经不局限于建设系统里面了,有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这里面既有政府官员,实战家,也有权威的院士,知名教授学者等。所以,今天能够拿出提纲来征求意见,说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已经有了相当的底气。听大家讲这么多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我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明确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的目的,它究竟是要为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决策参考的指标体系,还是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家参与城市化的积极性;第二,这个指标设计非常丰富,但一些指标有重合。第三、还有一些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可以从政府部门公开数据查到,但是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这些指标可操作性是怎么考虑的?又怎么来评估和设计?我是搜狐网的记者,目前我国城镇系统规划比较缺失,但是省域城镇化规划已经全面展开,这样可能会造成重复规划,这个问题应怎么解决?评估体系怎么量化和衡量? 我提两个问题,第一,评估体系是中国特有的还是国际上引进的?国际上是不是有一些现成的经验?第二,评估的时候,是否按照城市的等级、大小来进行?请主席台上的专家来回答。听完各位专家的意见,我有两点感受,一个是指标体系的导向性问题,我们除了关注城市化的“化”,是不是在城乡统筹上还应多下功夫?一般来说,城市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城市化,如留在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一些农村年轻人主动进城打工,并最终留在了城市。另外一种就是被动城市化,如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征地致使一部分农民被动城市化。不管是主动进城还是被动进城,我认为,质量评估体系都应关注。另一点就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问题。刚才说到指标可测度性,因为我是学统计的,我有两点意见,一是我们取指标的时候要尽量取,如果取不到的话,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保证公正和客观,避免出现较大偏离。此外,质量评估体系中体验城市这块必须强调公众参与性。这方面的内容指标体系里列了很多,但还可以做一些提炼,让其更加精确化,以便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针对今天的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不求系统,但求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体系里能拿出的指标,还得是政府认可的数据做对比,就像李兵弟司长说的,我们可以有结果,但是第三级指标下的指标怎么比,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提纲最活跃的部分应该是第五篇里的体验城市方面的内容,体验城市这一块真的要让老百姓讲对这个城市的感触是什么。我想,简单点就是通过问卷,在“城市化网”这样的网站上定期测算点击率,以及所占的比例,这本身就是一个参与过程,到年底可以汇集出一个报告。这是从网民的角度来讲。另外,城市化委员会汇集了这么多的专家,可以分细一点,比如说就做幸福城市里的某一单项指标,可以让专家们与自己的工作结合,做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关注,最后将数据汇集起来。今天的发布会非常有意思,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和速度的大迁徙,这就是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规模比起当年英国、美国、欧洲的城市化简直是几个数量级的跨越。可以形象地说,中国在未来二十年中要把一个欧洲的人口从农村搬进城市,再从城市中心搬进城市郊区。这对生态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中国走低碳城市化道路是人类的福音,如果像英国走高碳道路、像美国那样走高碳郊区化道路,那么人类文明将被这根稻草压倒。不论是巴黎公社起义法国城市化阶段,还是五一大罢工美国城市化加速阶段,今天中国城市化能不能走和谐城市化道路,不仅关系到中国安定,也关系到人类文明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又是中国农村、社会发生剧烈动荡、解体、凋零过程中的城市重建,乡村纯朴民风在消失,在这样的大变迁里心灵能不能得到快乐,也关系到人类文明与健康发展。对编写组做的大量工作,首先表示祝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与第一稿相比有了很大的完善,这一工作做好了,将对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开展《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非常必要。我们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要求,动员了十几个部委,正在做十二五城市化专项规划,感觉到城市化方面很多的数据、内容都没有。所以,这么一个质量评估体系对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有很多帮助。城市化在国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中国,从五十年代以来出现限制城市化的管理政策,到现在成为了固化利益关系的政策,而不是让农村人口正常地、自由地向城市迁徙。所有的有关城市化的政策就应该研究如何取消这些障碍。这也是目前研究各种政策的难点和重点,离开这一点谈城市化没有任何意义。受编写团队的委托,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编写提纲,不准确的地方请参与的同志做补充,也请大家互动交流,并提宝贵意见,我们汇总大家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将在城市化网和搜狐网上向全社会发布、征求意见。中国的城市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0%多,基本上一年一个百分点,每年增加1000多万城镇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所以,它和中国30多年的发展一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我们希望对城市化的问题做一些的研究,也经常围绕城市化召开专家研讨会,如2010年在杭州召开的十二五城市化政策建议论坛,讨论的问题比较深刻,针对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与会专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一些地方如重庆市介绍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的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此外,德州目前在推进本地城市化进程也有许多好做法。我们希望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真正地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