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
大不见得就是好
幸福城市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以为,越是大的城市,生活就会越幸福。于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规模崇拜症”让这些城市规模扩张愈演愈烈、基础设施越建越豪华,但殊不知,此类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
资料显示,城市无序扩张使经济资源、社会保障等过多向大城市倾斜,劳动力过分向大城市流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交通、住房、就医、就学压力使得大城市不堪重负。基于此,与几年前大学毕业生“首选留京”的目标不同,近一两年,选择京外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可以说,类似的诸多现实问题向我们表明:城市发展未必就是越大越好,而大也未必就能给人带来舒适感。
早在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有17.4%,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6%,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18座。而据悉,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1.5%。目前,像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则已经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均超过千万。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发展质量、协调性、和谐性仍是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与课题。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且存在过度膨胀的隐忧。而能源供应不足、交通拥堵、水资源供应缺乏等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问题”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们的智慧。
正如不少专家所指出的,“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首先是城市定位不准确,贪大求洋。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10年之前,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开始做起了“大规划”,领头的是直辖市和省会。他曾对此期间的造城风波做过详细调查,“大规划”在2003年~2004年达到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600多个大中小城市中,有180多个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至少有40多个提出建设中央商务区(CBD),至少有10多个瞄准建设国际或地区性的金融中心。整个世界才有几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家给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个定位本来是很清楚的,但这么多年北京市的发展没有或无法完全按这个定位办,由此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负面问题。
其次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有效措施。
比如在交通体系建设中,一些城市没有考虑到节能,无限制地发展大排量汽车,结果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
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为例。这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不大,人口不多,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究其原因,两个城市在建设前均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国家行政和文化中心,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长期的城市建设规划。
更值得称道的是,两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遵循了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在这两个城市里,从一片街区到另外一片街区,往往都要穿越一片从未开发过的原始森林。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的理念自古就有。“健康城市”、“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更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否则,你的幸福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悄悄偷走。
“城市病”如何防治?
要避免城市诸多问题出现,就要尽快发展临近的中小城市,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环境差距,掌握其间的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
对于现代“城市病”的起因,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介绍说:“理论上有一种磁石效应,一个环境好、生活方便的城市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人,但是资源总量是一定的,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极限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环境变差,人人都不满意。”他表示,要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就要尽快发展临近的中小城市,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环境差距,掌握之间的平衡。
“幸福的城市要围绕百姓需求,满足百姓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要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到安全的食品、提供安静的绿色空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也认为,建设“幸福城市”、治愈“城市病”需要发展中小城市群,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上海打开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其实中国很多大城市与国外城市硬件接近,但是生态环境等软件却差距较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世博会期间,上海不但攻克了平均每日有序调度约40万人次客流的高难度城市治理课题,而且还实现了良好的环境质量。如何巩固世博会时期的环境治理成果,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提高上海市的环境质量,是提高上海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对于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张全的建议是发展公共交通。“上海市的地铁长度是全国第一,特别是世博会前两年,几乎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增长。”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实行限制发放机动车牌照的直辖市。对此,张全认为,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这是对地方领导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
幸福城市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对于幸福城市的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包景岭心目中的幸福城市是“有活力、有文化氛围、各取所需、社会保障完善”的城市,未来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树立环保的消费模式。
幸福城市应该是“学有优教、劳有应得、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市委书记陈云贤认为,“十二五”期间,佛山市要致力于创造宜居宜商宜发展的城市环境。“有什么样品位的城市,就有什么样品质的生活,城市要让人民生活变得更美好。”陈云贤介绍说,佛山治理河涌、水道,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城市,建设城市休闲绿道,关停落后产能,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不能“被幸福”。金志国坦言,“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最朴素的道理最深刻。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如何建设幸福城市?
要想建设幸福城市还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建立国家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居民消费模式,鼓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天津中新生态城是我们和新加坡的合作项目,目前取得了很大成功。”包景岭介绍说,天津生态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目前生态城实行5个绿色指标体系:绿色湿地、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消费。通过指标体系的建设,也为今后的推广和复制“幸福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城市的发展寄托在资源消耗上是不切实际的。”孟伟指出,要想建设幸福城市还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建立国家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居民消费模式,鼓励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咸宁仍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咸宁的未来,是一座小康、生态、宜居、健康的幸福城市。”黄楚平说。
金志国则认为企业也应该在建设幸福城市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政府为提升百姓幸福感竭尽全力的同时,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等待。”他说:“在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道上,企业不能当看客。有的人可能认为,建设幸福社会是政府工程,关企业什么事?可在我眼里,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我们生活中吃的食物、喝的饮料、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开的汽车都是企业制造的。可以说,企业制造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更影响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可以看作是‘制造幸福’的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