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的危机远未过去,8月7日,康菲石油公司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认,蓬莱19-3油田B平台海底发现新的溢油点,距原溢油点10.8米。8月12日,康菲公司宣布矿物油油基泥浆溢出总量增加到400立方米(2500桶),远超此前240立方米(1500桶)的预期。该公司还突然取消原定于前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海洋局曾要求其道歉,但康菲石油未予回应。
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的发展可谓戏剧化,从一开始声称只污染几百平方米,到后来实际污染几百平方公里,从短时间内渗油点已得到有效控制,到新溢油点出现,溢油量再度飙升,公众一次次惨遭愚弄。在此过程中,康菲公司可谓劣迹斑斑:刻意瞒报、淡化事故、处置拖拉、态度傲慢,尤其是,对于新溢油点的出现,康菲曾一度抵赖,称“该点为原来的溢油点,外侧发现油花是因为集油罩罩错了位置”,后又改口承认。
如今,康菲公司已成千夫所指,然而,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康菲公司的“牛气”,是如何炼成的?
这首先与康菲公司背后的中海油,有莫大关系。蓬莱油田的最大股东不是美方,而是中海油。康菲公司胆敢和舆论作对,漠视公众利益,作为大股东的中海油显然没尽到约束、制衡之责。大海深处的采油作业,是极其专业的领域,公众无力监督,监管部门往往也鞭长莫及,因此,最好的监管方式,莫过于内行监督内行。尽管按合同,漏油平台的开采完全由康菲公司承担,中海油并未介入。但公众还是希望看到,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益的中海油应当以其专业能力,积极维护本国利益,督促合作方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进展,而不是藏在幕后,如同消失了一般。
其次是因为监管部门的暧昧。监管部门如今在痛批康菲公司的敷衍行径,却未好好自我反省。漏油事故之后,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将消息向社会公布,导致民众一直被蒙在鼓中,此为第一错。再后来,康菲公司声称漏油情况已得到控制,监管部门未经过全面评估和核实,就轻率地接受这一结论,为康菲公司背书,这不仅误导了公众,还错失预防二次溢油的良机,此为第二错。
眼下,溢油事故几乎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向谁究责,不是最紧要的。首要之务是找到办法终结这场噩梦,鉴于康菲公司的劣迹,如果还像以往一样,一味靠监管部门去督促康菲公司恐怕无济于事,有必要考虑成立类似专家委员会的机构,邀请国内国际顶尖专家,介入到康菲公司的处置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如此才有利于事故处理的科学与透明。
近年来,中国的“近海采油”扩张神速,而与这种扩张相伴的是,海上溢油污染风险的空前增大,对于这种风险,我们从行政监管到法律,都缺乏有效的应对。而在国外,“近海采油”因其高风险,所以控制严格,尤其是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之后。因此,面对蓬莱油田溢油事故,“近海采油”的扩张战略是不是需要反思呢?扩大石油供给,保障能源安全,固然十分重要,但无论如何,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我们万不可有丝毫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