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CPI跑得快,还是自己的“钱袋子”涨得快?8月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结果显示,上半年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以北京为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3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7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同期CPI涨幅为5.4%。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人表示自己的月收入没有什么增加,而对物价的上涨却“深有体会”。(8月4日《京华时报》)
有不少网民直言不违地说:统计局过去是统计加估计,上半年31个省份居民收入增长跑赢CPI完全是睁眼说瞎话,忽悠百姓!
中国的统计数据可信程度有多大,一直是个受争议的问题。过去领导人说要达到那个指标,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总可以准确无误地“达标”,令人啧啧称奇。统计数据是否被人“做了手脚”,迎合长官意志,成为人们质疑的原因。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群义研究员分析,各省区市半年报的数据主要来自统计部门。其方法为抽样统计,不可能覆盖到所有人,因此数据不可能保证100%准确。
民众的收入有增加的、持平的和下降的。对于持平和下降的人员来说,会明显感觉自己的收入没涨,但物价却实实在在地涨了。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很可能是由于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幅较大,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整体情况显示为增加的情况。也就是说,部分人收入“被增长”了。
统计部门每次公布的“职工工资”数据都会掀起一波声势浩大的质疑声,今年也不例外。只是金融危机之下,人们在看到工资数字的“喜人增长”后,然后转身摸摸自己口袋,却发现比过去“扁”了不少,由此产生的那种“喜人数字”和“无奈现实”之间的“落差感”、“失落感”即溢于言表,因此质疑之声也就在情理之中。
一些网友看到这些数据之后首先是大发一顿“牢骚”,以泄“委屈”,甚至还“晒”出了自己的工资数额,以一个个不争的事实表示对“失真”数据的“抗议”。其实这样的数据对民众的实际利益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损伤,不像一些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可能影响到证券价格波动,进而经济利益受损。甚至“职工工资”形势大好还会在这个“经济寒冬”里增添几分暖意,然而这样脱离现实的数据却总伤害人们的心。人们始终接受不了“到我手里的根本没那么多工资,你却偏说有这么多”的现实。知道的是数据除了问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丈夫或妻子“私藏小金库”呢。
不真实的统计数据将会误导政府经济决策,也损害政府声誉。笔者认为,造成统计数据失真除了统计方法上的“不科学”,还有深藏其背后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思想。在此,笔者点到为止。笔者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摒弃这种思想,要明白“画饼充饥”甚至“放卫星”在这个时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统计数据失真其不仅遭到舆论和公众的质疑,而且还会误导中央的决策,祸国殃民,这样的统计数据还是不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