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南京将在2014年青奥会之前更换全市路牌,平均一块路牌花费约3000元。南京共需规范设置路牌30792块,按已公布的造价此项费用需近亿元。南京城管局回应称,花1亿元换路牌系误读(8月1日《扬子晚报》)。
路牌风波出现后,南京市城管局的反应还算迅速,对此作出了紧急说明。不过“误读”二字,仿佛委屈满腹而又无处诉衷肠。难道真的是公众理解上存在偏差,而又心底偏狭,处处与管理者为难?
南京市首批325块路牌更换花了98万元,这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全市共有路牌3万多块,按照最简单的运算法,媒体得出了工程完毕约需1亿元的数据。城管局则指出,自己从未发布过这个数字,而且路牌规范设置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言下之意,路牌还未完全更换完毕,钱也没有一次性投入,因此公众存在误读现象。其实,城管局误读了公众的意思。大家质疑的不是换没换完花没花完的问题,而是路牌价格过高存在浪费或者权力寻租空间,以及是否搞形式主义。
与其事后抱怨公众误读了自己,不如切实完善工作程序,提前读懂市民的心。要想不被误读,首先要懂得“读”是一种双向行为,而非“剃头挑子一头热”。作为公权部门,应该谦恭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用心地读懂老百姓的呼声与渴求。如果总是希望别人主动来读懂自己,恐怕各种误读会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