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调查:498万人口对桂林意味着什么?
时间:2011-08-03 08:22:35  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沈青 

    498.84万,这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桂林市总人口数。

    7月18日,市统计局公布了桂林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这些数据显示:桂林已步入老龄社会,桂林人口自然增长率在过去10年降低了一半,桂林男女比例差距正在缩小……

    看似乏味的数据,其实真实反映着桂林目前的城市状态和未来的发展轨迹。解析这些数字,可以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做些梳理,并对未来生活进行谋划,这也正是人口普查的价值所在。

    桂林仔找老婆仍不易

    刚过完28岁生日的桂林小伙李龙齐,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微博名为“80后光棍”。最近,他每个周末都去相亲。

    相亲的过程,让这位“80后”小伙明白一个道理并且为之苦恼:想在桂林找个老婆真不容易,只有女孩“挑”他,还轮不到他“挑”别人。

    而现在女孩子“挑”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挑身高挑相貌,对经济条件也有苛刻要求。李龙齐工作还不到5年,“有车有房”的择偶要求让他自尊心很受挫,只能看着那些同龄女孩投入那些有经济基础却稍微年长的男士怀抱。

    李龙齐的苦恼,其实也是很多“80后”男人的苦恼,在他们“找老婆难”的尴尬现实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

    专业上,把这种女孩子与同龄男孩婚配难的现象称为“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归根结底是由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造成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桂林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45.66万人,占51.74%;女性人口为229.14万人,占48.26%。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02下降为现在的107.21。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人口性别比正常比值范围在102-107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桂林男多女少现象正在缓解,也趋于正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桂林的适龄男青年找老婆要比以前容易。

    实际上,性别比下降更直观反映的只是人们生育观念发生的积极变化,显现的是男女平等。而影响结婚问题的性别比例却不是“总人口性别比”,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失调,进入90年代之后越来越严重,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性别比指数高达118%。

    在出生性别比上,桂林的情况与全国并无太大差异。

    如今,随着“80后”一代进入婚配年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凸显,突出表现为男多女少。像李龙齐这样的适龄男青年不容易找到结婚对象,其实就是20多年前婴幼儿性别比例失衡的反映。

    这样的出生性别比例失调,不仅关系个人的婚嫁问题,也带来各方面冲击。

    比如,当一部分“80后”男青年因为找不到同龄组的对象,就只能到“90”后这样的下一年龄组中去找。如此循环,就形成男性初婚年龄推迟,女性初婚年龄提前,夫妻年龄差异可能在五六岁之间,甚至更大,而“老夫少妻”现象将会越来越频繁。

    第二个冲击是,由于“女少男多”,会促使女青年无形中提高与同龄男青年的适婚条件。

    而在未来一二十年里,这种女少男多现象还可能造成男性劳动力过剩,使男性劳动就业变得困难,随之产生就业性别挤压,并产生一定量的无法就业男性群体,他们将成为在择偶上特别困难的人群。

    养老难题期待破解

    与其他城市一样,桂林市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的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过渡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其间,城市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放缓。拿桂林来说,全市总人口10年间共增加了15.5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32%,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减少了一半多。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末,桂林市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这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桂林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0.13万人,仅城区老年人口就达到10万人。与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85个百分点,桂林市老龄化趋势已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市民陈先生夫妇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今年6月成婚,4位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了小两口心里的一块石头。陈太太说:“要在生活和精神上同时照顾4位老人,我们哪有这样大的精力?”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而我国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显然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当老龄化“突如其来”时,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现实要求,年轻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面临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双重压力。”市老龄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正在不断增加,他们中很多人是“未富先老”,生活相对贫困。

    据市老龄委不完全统计,桂林市独居或夫妻两人生活的老年人在20万左右,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按照全国失能老人数量在全国老人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推算,桂林市仅城区的失能老人,其数量至少有2万。

    虽然这些老人大部分吃穿有保障,但由于长期独守“空巢”、精神上缺乏交流,生活上缺乏照顾,不仅非常孤独,而且很容易发生意外。特别是那些体弱多病的“失能”老人,一旦突然发病,往往无从应对。

    记者从市民政局福利事务科了解到,目前市区的养老机构只有3027个床位。这意味着,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重担,还是落在家庭上。

    一系列数据,都反映出桂林市老龄化加快的社会特点,这种老龄化趋势,对政府发挥服务功能、给予更积极的帮扶和引导、健全社会养老机制、满足老年人需求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留住人”将成挑战

    近年来,桂林市城镇化、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就像一个吸盘,吸引农村人口不断涌入。

    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桂林市“吸纳”的人口并不多。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桂林市总人口为498.84万人,10年间共增加15.56万人,但常住人口为474.80万人,只比10年前增加了2.82万人,那这增加了却没有“常住”的10多万人口流动去哪了呢?记者了解到,这个数据,代表的是那些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的人口。

    29岁的刘一飞是临桂两江人,2007年开始离开农村的土地到市内做了4年木工,虽在业内小有名气,但月收入也就在2000元左右,而且他觉得自己始终没能融入这个城市,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带着技术到了广东。

    不到半年,他就在东莞一家企业升为班长、组长,月薪达到5000元,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他告诉记者:“谁都不想离开家乡,但到了广东才发现,这里让人视野更开阔,机会更多。”

    城市化的过程,是部分农村土地变成城市用地的过程,更是农民变身为市民的过程。城市化的真正标志是进城农民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全的市民权益,但在一些地方,土地城市化了,人却没能市民化。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其城市化的生活,对来自农村的打工者更有吸引力。

    桂林的邻居,柳州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其全市总人口为355.44万人,常住人口却有375.87万人,多出了20万人。数据表明,柳州不仅让许多柳州人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甚至还吸引了外地劳动力。

    记者还注意到另一组数据,在桂林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9.01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2.82万人,这表明,桂林高素质人口在明显上升。因此,桂林如何增强自身吸引力,留住我们自己的这些高素质人口,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广西大学2011届毕业生罗萧萧是全州人,他最近正准备到深圳一家银行实习,目的是打好今后工作的基础。“还是想往那边去,就算不能留在银行,也好在那边找其他工作。”他说。

    他说,与他同读西大的一些桂林籍同学,都想毕业后到大城市就业。在他们眼中,桂林就业渠道偏窄、待遇偏低,他们对回家乡就业有一些顾虑。

    人口普查的数据已经提醒我们,城市化,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而更要有城市化的内涵,特别是要有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

    目前,桂林市正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临桂新区的建设也已露出雏形,未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保障将会出现,或许,那里将成为桂林吸纳人才的一个新的吸引点。

    “特大城市”值得期待

    城以人兴,所以,人口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2015年把桂林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特大城市。

    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桂林市五城区常住人口为97.5638万人,已经非常接近特大城市的百万人口标准。

    人口的增加,为桂林积蓄人力资源和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即使一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或150万以上,都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城。

    因为,人口集聚只是一项硬性指标,大城市还需要很多软性指标。

    市政协委员覃丽青介绍,一座大城市必须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使生活其中的人能享受到更宜居的环境,换言之,城市不仅要能提供“岗位”,更要能提供“床位”。

    这就意味着,城市的建设必须围绕人而不是围绕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比如交通,过去判断一个城市的交通好坏,是看汽车畅通与否。而今后的标准应该转移到乘车的人身上,得以人们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是否通畅为标准。”覃丽青说。

    同时,由于规模效应,大城市里不仅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要更高,而且还要能集约使用资源。在经济效益方面,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是中小城市的1/6,单位土地产出率却应是中小城市的40倍。

    目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桂林老城区的人口密度在进一步加大,不足10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不仅无法满足漓江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实现大城市目标的要求。

    而临桂新区的开发建设,恰是适应桂林城市人口增长的最好途径。

    但也必须认识到,要为这座即将形成的特大城市做好准备,还必须有长期投入的思想准备,需要有意识地在交通、建设、园林、环保等方面,努力去打造一个适宜人居的城市载体。

    “靠主观分配或者硬性划分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断完善城市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最有力的途径。因为,适宜人居的好环境自然会对人口的迁移产生吸引力。”覃丽青说。

    短评 未雨绸缪应对人口结构变化

    陆汝安

    人口不仅仅是一个数据,而且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信息的载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关心男女性别比例。依照目前桂林的男女性别比例以及其趋势来说,桂林男人讨老婆看来会越来越难。我们过去常常戏称老夫少妻是“老牛吃嫩草”,但在适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择偶日益现实的今天,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成为常态。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则更关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谁来照顾他们?显然,社会化养老将是必然的选择。

    对于商家来说,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会带来消费结构变化的。谁能在这些无声无息的变化中先人一步嗅出商机,谁就可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获得“红利”。

    而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顺应人口的变化未雨绸缪,在宏观决策层面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则是关系到桂林未来发展前景、关系到500万桂林人福祉的大事。

    在已经发生的人口变化和即将到来的人口变化之前,我们可以选择的发展途径其实已很清晰———

    一是发展临桂新区,做大做强桂林。

    事实上,要带领500万桂林人、100万市区人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现有的老城区已不堪重负。而一座功能完善的新城,在产业承接、人才吸纳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发展临桂新区,并非仅仅把强势资源集中在这个地区,而是通过搭建一个新的城市平台,承载起大桂林的未来宏图。

    二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

    桂林还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在城镇化大趋势下,如何将进城的农业人口变成真正的城镇人口,使他们能够享受城市待遇,这是桂林乃至所有城市在新时代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结构,才能实现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延长桂林的“人口红利”期,从而使桂林的现代化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