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张英洪:​首都北京如何高品位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振兴?
时间:2024-06-12 10:32:1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张英洪 

        为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北京市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2023年10月开展首批19个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到2027年建成100个左右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一批村强民富、生态家宜居、数字乡村、文化繁盛、文明善治的样板村。推进北京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要立足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紧扣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着力将示范村规划建设成为体现“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首都特色村

        首都乡村既是展现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的广阔空间,又是展示中国文明形象及北京首善标准的重要窗口。首都乡村,是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乡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乡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乡村。首都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要充分体现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

         一是在政治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将京郊乡村作为承担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进行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可以考虑将环境优越的示范村作为具有中国农味、北京韵味、乡村品味的一个重要乡村场景,为承接有关国家政务活动营造重要的乡村平台。

         二是在文化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要弘扬和建设示范村世代相传的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围绕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方式,利用重要传统民俗节日,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特色资源创造性举办体现京韵乡情农味的各种创意文旅活动,推进书香村庄、艺术村庄、美学村庄等建设,形成现代城乡融合新文明。

         三是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充分发挥示范村自然田园风光、悠久农耕文化、城乡融合发展、多元文化共生的独特魅力,以开放、包容、融合的心态和视野将条件具备的示范村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交往活动重要功能的乡村大舞台,为官方与民间丰富多彩的国际交往活动提供京郊田园式的国际知名乡村品牌。

         四是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规划建设上,对接“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中关村,围绕当地特色优势,将示范村纳入乡村科技研发基地和科技应用示范区,突出数字乡村的建设、应用与示范;拓展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强化科学普及,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实施科技+农业、科技+乡村等“科技+”系列工程,加强乡村数字新基建,提升村庄产业发展和村庄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五是在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规划建设上,关键是要结合乡村特有功能、立足示范村实际,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农业和乡村服务业,重点是要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观光休闲的田园美景、旅游体验的乡村生活、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软硬环境,着力将示范村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农业示范村、食品安全示范村、营商环境示范村、“北京服务”示范村。

         二、把握大都市郊区化发展趋势,切实将示范村规划建设成为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村

        作为超大城市,北京的逆城市化现象早在21世纪初就已显现,具体表现为郊区化,郊区化是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扩散的现象,是逆城市化在大城市郊区的呈现方式。北京的逆城市化现象既有政府主导的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有市民自发选择离开中心城区到郊区乡村居住生活与创业就业的自觉行动。逆城市化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宝贵机遇。当前,市场自主的实践性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迫切需要政府主导的制度性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要在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

        一是着力落实和创新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居民户口身份上的平等和自由迁徙。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打开城门,让农民进城成为新市民;也要打开村门,让市民下乡成为新村民。作为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我们要建立健全全国城乡统一、开放、平等、公正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框架,其中包括实现城乡居民户口身份上的平等和自由迁徙。应当将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政策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取消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的划分,按常住人口居住地统一登记居民户口。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选择进城就业居住生活就将其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市民选择下乡创业居住生活就将其登记为乡村居民户口。坚持户口随人走,社保随人转,从根本上解决人户分离问题。人始终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第一资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人口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将更加突显出来。建议取消“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称谓,统一将进城的农民称之为新市民、进村的市民称之为新村民。要将示范村常住人口中的新村民户口统一登记为所在村居民。切实保障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这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衰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二是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便利化。目前不少示范创建村常住人口中新村民人口较多,有占一半左右的,有超过当地户籍人口的,大都属于大城市郊区率先呈现城乡融合发展自然形态的村庄,与传统村庄以及传统城区的人口结构形态完全不同。这对于城乡融合型村庄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性提出了新的现实要求。在示范村创建中,既要加强乡村产业项目、村庄风貌提升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硬件规划建设供给,更要突出加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乡村公共治理项目等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软件的规划建设供给。第一,在村庄风貌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要尊重自然,守护传统,敬畏文化,保护村庄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地制宜进行村庄微改造、精提升,加强村庄污水有效处理和达标排放,提升生活垃圾以及生产垃圾有效处理水平,强化美化、亮化,建设美丽庭院,实现村庄森林化、花园化、田园化、艺术化,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展现“诗意栖居”的新境界。第二,在乡村教育文化方面,要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落到实处,坚持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并重,强化教育兴村理念。在公办教育上,要加大教育投入,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也要尽快实行免收学费和杂费,建立学生免费午餐制度,保障学生吃得安全放心。建立普惠性的学生福利和家庭教育福利制度。大力创新教育方式,加强自然教育、通识教育、乡村艺术美学等教育,着力解决教育严重内卷化问题,大幅度减轻学生及其家长作业负担。第三,在村庄公共文化建设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村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传承弘扬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艺术乡村建设,规划建设村民俗博物馆、村文化馆、村图书馆、村史馆,组织编纂村史。结合当地生态农业、民宿、乡村旅游等特点开展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农民丰收节活动内容,以“文”的艺术、“美”的力量推动文化兴村。第四,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着眼村庄常住人口需求,加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建设,方便新老村民就近方便就医,并朝着免费医疗的目标不断提高村民就医报销比例。2023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924元,福利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839元,合计为每人每月1863元,与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差距较大。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参照城镇职工养老标准不断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缩小城乡养老待遇差距,提高村民老有所养水平。

         三是积极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城市要素在向乡村流动时,传统农村封闭性体制机制没有相应地得到系统性改革和创新,造成了比较突出的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畸形社会现象,亟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第一,健全农民市民化、市民村民化的机制。顺应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开放、公平的制度体系,同步提升城市包容性和乡村包容性,确保农民进城变市民、市民下乡当村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系统性地将下乡进村居住生活和创业就业的市民作为当地新村民来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第二,按照“三权分置”要求创新土地制度。放活和保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让更多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而成为新农人。在解决新村民住宅问题上,按照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要求,近期要放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赋予新村民租住原居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的使用权,并予以颁证保护。依法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受侵害。第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方式。随着人口自然老化与流动,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所确定和固化的原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东)将日趋减少甚至最后消失。必须与时俱进增补新村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有效延续和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创设集体经济组织新成员(新股东)身份,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做到既不侵害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东)的正当权益,又有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吸收新成员(股东)后的可持续发展。对标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定位和新村民的优势资源,加大村党支部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力度,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设立强村富民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推进乡村经营,从新村民中优先选拔任用乡村经营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基层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造福村民群众,促进共同富裕。

         三、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明确将示范村规划建设成为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健康典范村

        绿色发展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健康环境、守护健康生活、保障健康身心的理念。示范村要坚持绿色发展,重点是要突出以绿色有机农业为导向的乡村特色型种植业、以乡村旅游为带动的乡村都市型服务业等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和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乡村艺术化、艺术乡村化,打造食品安全、生态文明、城乡融合、村民共富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绿色发展的健康村庄。

         一是紧密结合全市“五子”联动要求实践绿色发展。示范村要主动参照或参与全市“五子”联动,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生态农业、农文旅学、乡村治理等为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活的生态化、绿色化、艺术化、健康化。第一,在参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强化科技赋能,积极对接“三城一区”主平台,引进科技要素入村,提升科技素养,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插上科技的翅膀,重点引进和发展有利于生态农业、农文旅学、乡村治理等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绿色科学技术,主动与国家和市属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合作,多方面开展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健康保障水平。第二,在参照“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上,强化改革赋能,重在深化乡村绿色产业领域改革开放,发展有机农业等高质量的乡村绿色产业以及新型乡村服务业,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乡村营商环境和开放型的乡村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三,在参照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上,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农业、农文旅学、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着力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赋能生态农业、乡村振兴、乡村健康服务、乡村治理。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更好满足创客等乡村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第四,在参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上,强化质量赋能,重点是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乡村新型服务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品牌,为村庄生活人群和市民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的农副产品。大力推行绿色有机种植和加工,倡导有机面包店、有机咖啡店、有机茶馆、有机餐厅和有机民宿等发展,率先建设首都健康有机乡村。第五,在参与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迫切需要将京郊乡村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一道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鼎立三足”之一进行统筹规划建设。从全市层面看,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首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绿色发展,通过承接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郊乡村振兴,以京郊乡村振兴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制定政府主导非首都功能疏解到京郊乡村政策制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制定市场自主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到京郊乡村的政策制度。从示范村层面看,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承接从市中心城区自主疏解到村里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城市要素;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大范围内加强生态农业合作发展、农文旅研合作共享,扩大和形成辐射京津冀的村庄生产生活圈。

         二是充分利用村庄周边特有的外部优势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全市首批19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各有特色,周边各有优势资源,有的示范村处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要跳出村庄看村庄,以更宽广的视野将示范村周边特有的外部优势资源纳入规划建设之中。比如通州区台湖镇唐大庄示范创建村,可依托环球影城项目带动发展特色民宿等绿色产业。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示范创建村,可借助创办精品民宿的新村民形成的第11队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昌平区兴寿镇辛庄示范创建村,可依托向上学校等教育和人才优势推动村庄人才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依托距北京农业嘉年华3.6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草莓品牌;可借助距中国国家版本馆3.5公里优势,强化文化赋能,建设村史馆、乡村民俗博物馆、民俗艺术馆,组织编修村史村志,推动绿色文化兴村。

        三是切实立足本村农味乡情优势和现有基础提升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示范创建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美学发展,大幅度提高村庄林木花草覆盖率,建设首都森林村庄、花园村庄、艺术村庄,营造乡村“诗意的栖居”。调整优化生态涵养区产业禁限目录,发展与生态涵养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乡村绿色产业用地保障,推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精加工,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村、食品安全村、饮食安全村,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示范创建村与周边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等建立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联盟。切实为乡村创客提供更优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展现“北京服务”的乡村样板。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示范村创建的同时,通过优化村庄营商环境,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积极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进村入户,紧密结合生态农业发展、乡村创客等新型服务业需求,在乡村大地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支持示范村创建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机构为示范村生态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创客创业、村民共同富裕等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着力建设金融惠农示范村、金融兴村示范村、农业保险示范村。

         四、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力将示范村规划建设成为现代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善治样板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维度上看,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世界维度上看,就是要倡导与推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时代维度上看,就是要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示范村的善治,必须秉持首善标准,体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建设具有高国民素质、高文明程度、高生活品质的现代文明乡村,创造出既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又彰显现代文明价值的当代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首都乡村篇章。

        一是要彰显和推行开放包容融合的善治之要。开放、包容、融合是推进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第一,坚持开放活村。扩大乡村开放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必须改革创新封闭性的村庄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制度型开放的现代文明村庄。当前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重在放活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一方面放活土地经营权,为进村的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土地资源要素;另一方面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为进村的新村民创业生活提供居住保障和创业需求,实现新老村民共赢,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此外,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保障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以及新老村民创业用地基本需求,放松不必要的过度政策限制,维护和发展村集体及新老村民的发展权。第二,做到包容兴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包容性政策制度,实现新老村民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包容性村庄,营造多元共存、文化包容、公开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乡村市场和社会环境,提供均等化的乡村公共服务,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让所有人生活有希望、奋斗有回报、困难有帮扶。第三,实现融合强村。万物相融而共生,融合发展强村庄。在新老村民融合共生上,创造多种形式推动新老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开展尊老孝亲活动,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城乡融合发展上,积极破除妨碍城市要素自由进村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吸引城市各类要素流向村庄,赋予进村居住创业就业人员以新村民的身份和平等的村民权利。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大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二是要坚持和践行自治法治德治的善治之道。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第一,强化党建引领之魂。党建引领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价值取向、问题导向、社会动向等方面的引导和把握上。根据当地实际,在新村民中成立党支部。村党组织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化、实践化,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树立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乡村标杆,切实解决新老村民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崇文明、优环境、聚人才、强服务、办实事,实现党建兴村。第二,夯实村民自治之基。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宝。村民自治是保障和实现村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强化村民群众或村民代表对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要根据村庄常住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地方法规和政策,将在本村居住生活创业就业的新村民纳入村民委员会选举,实施按常住人口参与村庄社区公共治理,开拓村民自治新局面。大力发展村庄社会公益组织,凝聚社会力量,建立村志愿者工作服务站,团结新老村民志愿者,推动村庄公益事业发展,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区治理功能,实现自治兴村。第三,筑牢现代法治之本。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兴则乡村兴。结合实际,加强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的现代法治教育,传播现代法治理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形成党员干部和新老村民群众共同遵纪守法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强化对各级党员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无论大小,都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保障新老村民各项基本权利。在法治的轨道上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根据2023年12月公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将示范村打造成“北京服务”的乡村样板区。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实现法治兴村。第四,厚植德治之根。道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村无德不治。无论是治国还是治村,都离不开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尊崇仁义道德的中华传统美德,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坚决反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进行简单口号化、标语化而不能实践化、行动化的现象。针对乡村社会实际存在的各种社会道德问题,充分发挥新村民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为乡村善治厚植道德基础。一方面,村党员干部、新乡贤等新老村民精英人群要带头修身行善、诚实守信,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弘扬活动,为树立村庄道德新风尚率先垂范,春风化雨。另一方面,在加强个人道德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积极推进村庄公益活动,加强志愿者、义工队伍建设和精神弘扬,推动实现公益兴村。全面提升村庄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实现道德兴村。

        三是要保障和发展人权产权治权的善治之本。推进乡村善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乡村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乡村人权事业发展。重点是要保障和发展新老村民的人权、产权、治权,维护和发展新老村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权利和选择自由。第一,在尊重和发展人权上,就是要尊重、保障和实现新老村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尊严。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障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公民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当前关键是要以改革开放精神给村庄松绑、给村民松绑,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和村民的创造力。重点是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确保新老村民在户籍身份上的平等权和迁徙自由权;严格约束和防止公权力的滥用,有效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和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尽快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与首都经济发展水平相称的高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各种从业人员在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差距,特别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标准,推行免费医疗,建立鼓励生育的普惠型家庭福利制度。第二,在尊重和发展产权上,就是要赋予和保障新老村民更加充分而完整的财产权利。保护财产权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的重要标志。严格执行《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贯彻落实《物权法》,有效保护新老村民的财产权利,依法严惩侵犯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个人和组织;切实保障村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坚决制止、消除和惩处非法暴力强拆村民住宅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新农人、新村民依法通过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等权利;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乡村营商环境,切实保障新村民投资创业的各项权利,形成保护乡村企业家、乡村创客、新农人等投资人财产权利的优良法治环境。第三,在尊重和发展治权上,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现代乡村的民主治理规则,用制度体系保证新老村民当家作主。所谓治权,就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示范村新老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有不同的层面,单就村庄社区层面来说,就是全面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治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村民自治制度和方式,将新村民纳入村民自治范畴,与老村民一道共同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村庄原住民中年轻人群离村进城、留守村庄的老年村民自然老去,如果没有新村民的进入与参与,村庄必然空心化而走向衰败,没有村民的村民自治也将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村庄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创造性地将新村民纳入现代村庄治理的制度框架,充分发挥新村民普遍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优势,推进和提升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张英洪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