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不应充当社会隔离区
时间:2009-07-09 11:21:47 

城市不应充当社会隔离区

2009年07月09日 来源: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7月9日讯 “农民工概念消失论”经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提出,迅速成为一个议论焦点。评论者们几乎都表示,单纯概念的消失不意味相应群体境遇的改变。

我同意这样的看法,农民工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有具体社会境遇的身份标记。这个标记,显示农民有工人的职业,但并非市民,他们是进入了工业化体系,但未被城市化的人,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分离的。

与农民工相当的社会概念,是“外来人员”。农民工与外来人员,前者表明一群人的职业状态,后者表明这群人“外在于”城市社会的特征。他们内在于企业,纳入企业管理,但外在于城市,被城市管理所排斥。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城市对他们的规定乃是作为机器的一个活动组件,而非城市社会的一个成员。

农民工概念的消失,如果未能进一步推进到“外来人员”概念的消失,那么这群人不过是仍然作为机器的活动组件而已,这一点事实上已经达到。农民工属于企业制度的一部分,外来人员属于社会制度中城市制度的一部分。城市制度比企业制度要强固得多。

外来人员需要一个市民化运动,成为城市社会的成员。在中国,广泛存在着似是而非的观念,即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市民概念,人们习惯于把市民视为公民的一个部分,公民通过制度手段分为农村公民与城市公民。城市所说的市民,乃是制度化的城市公民这样一种身份,它不会为生活在城市、而制度上属于“农村公民”的人提供市民待遇,从而城市成了一种无形的身份隔离区。

我想,市民概念并非如此,它与公民属于不同的概念。市民构成社会,公民属于国家。例如,外国公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市民,参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生活,但并不拥有本国公民所拥有的政治生活,他国公民不能参与选举,在议会提出议案,即使在议会作证也会有诸多限制条件。城市必须服务于它的市民,无分“外来人员”还是“内生人员”。

由此,不难看到中国城市制度的巨大弊病。城市原无所谓“外来人员”,而只有常住人员和旅行人员。农民工概念消失,确实并非根本,根本在于城市要有一场拆除“外来人员”壁垒的社会运动,使市民概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同时,公民属于国家,意味着一个本国公民,天然拥有在他所生活的任何地方参与政治的权利。

这样一场市民化运动,不仅“会给城市就业和劳动管理带来新的影响”,更深刻的变化将是城市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生活的人际壁垒将要拆除。制度性地将一部分人圈定在机器旁和宿舍内,从而使他们隔离在城市社会生活之外的做法必须废止。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知名时评家(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洪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