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灾害管理势在必行
时间:2011-07-14 09:15:17
来源:经济日报
有研究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灾害管理成为众多国家抵御灾害的
重中之重,在我国也不例外——
加强城市灾害管理成紧迫课题
在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趋严峻。拿地震来说,全国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省会级城市有25个,占所有省会城市的74%;地级以上城市有179个,占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62%。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但我国城市应对灾害打击的能力却十分脆弱。如防洪,据水利部的资料,目前全国有639个城市有防洪任务,而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的城市仅占其中的27%。
与此同时,我国应急救援工作能力与效率亟须提高。“11·24烟台海难”长达7个小时没有救援成功,死亡282人就是证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梁嘉琨副局长指出,我国应急救援工作应急能力分散,指挥职能交叉;应急管理薄弱,反应迟缓;装备落后、不足;法制建设滞后,法规层次不够;危机意识薄弱,应急观念陈旧。而一种灾害引发其他灾害的事情经常发生,为此,加强城市灾害管理,提高救援工作能力与效率已成为紧迫课题。
尽快构建我城市灾害管理体系
近日,在民盟中央举行的“城市灾害管理”专家论坛上,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提出了十点构建我国城市灾害管理体系的设想:
————组建国家级城市灾害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综合性灾害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管理的战术性预案。各省、市也应设立相应机构,形成一个联系紧密、反应迅捷、高度协调的全天候联动整体。
————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立法进度。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的基础上,构筑完整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城市灾害管理以及全国灾害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明确政府部门对灾害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研究制定或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政府灾害管理工作问责制。
————加快建立城市灾害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灾害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灾害行为反应状况评价”、“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评价”等指标,构成科学评价城市灾害管理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和操作系统,为城市灾害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加强城市灾害管理的专业和普及教育。设立城市灾害管理专门教育机构,提供专业训练,培养专业人才。
————构造“预防为主”的城市灾害管理上游机制。将预防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渗透在教育、科研、监测、预警、媒体、社区等领域,实现灾害管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构造“政府为首”的城市灾害管理协调机制。确定全社会统一、家喻户晓的灾害报警、接警处置唯一电话号码,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灾害应急联动体系等。
————构造“动员为先”的城市灾害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灾害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确保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形成全体动员。
————构造“志愿为伍”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人力资源聚合机制。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建立广泛的灾害响应志愿者队伍,形成抵御并缓解灾害损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构造“社区为根”的城市灾害管理基层网络:构建家庭防灾减灾单元、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发展非政府的民间社会组织自助系统、形成社区安全自救和互救的实战演习。
城市灾害管理任务长期而艰巨
张梅颖说:“构建完善的城市灾害管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美国从开始构建这个体系到实现所谓的‘无缝链接’,共花去了25年时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据了解,美国现在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灾害管理体系,不仅法律法规完备,而且设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和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委员会,并由27个政府部门组成了联邦反应计划和响应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政府应急能力评价的国家。其评价内容包括法律与法规、灾害识别与防御、资源计划、规划与指导、培训与演练、公共教育与信息传播等13个方面、56个要素、1040个指标,构成了政府、企业、社区、家庭联动的灾害应急能力和操作方法,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我国目前城市化率已达37.66%,预计2020年将达到60%以上。城市是我国社会财富最集中的地区,是国有资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提高政府对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水平,无疑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