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提供水害解决方案
时间:2011-07-14 09:12:39
来源:新华网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水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加大。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损失甚至是无法修复的。”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灾害风险
“现在南方水患频繁,暴雨成灾,动不动在城市产生泡水、积涝,包括出现淹没地下车库等建筑和设施的险情。其实不只在广州,在全国很多快速城市化地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日前,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由史培军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的目标之一,正是为应对和解决这样的城市水害问题提供思路。
该项目于2005年立项,经过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为期4年的执行期,在今年1月的验收评审会中,获得优秀评级。
该项目作为基金委“区域可持续发展”科学计划中的一项课题,意在揭示快速城市化后,在自然降水量可能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以水害为主的自然灾情到底为什么会相对加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和应对的问题。
史培军表示,快速城市化地区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土地利用由原来的农业用地,或自然土地,逐渐转变为城镇建筑、道路等不透水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区域的透水层大幅减少。
其二,区域的自然结构被改变,像深圳等很多城市,原本有水系通过,在城市建设后,改变了流域的水系,但流域还存在,却没有汇水的地方。在城市排水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降水后不入渗而形成的径流量增多,相应的城市水灾就会增加。
对此,项目组主要选择了两个点进行研究,即深圳市,以及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
之所以选择深圳市,史培军解释说,深圳市在30年间就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是全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方,而国际上通常需要300年才能建立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在这个情况下,研究这样的地区,意义就非常重大。
当然,项目组不只是研究城市灾害问题,他们还选择了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也关注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农业灾害问题。
三项最重要成果
史培军表示,通过这一项目研究,他们主要取得了三项最重要的成果。
其一,由于城市化改变了一些地形,在暴雨和洪水的驱动下诱发了不稳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构成灾害链。通过在典型区的研究,他们揭示了暴雨—洪水灾害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形成机理;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一系列灾害相对增加的机理、强度增加的机制;对这种快速城市化区域多灾种灾害损失和灾害链风险进行了评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模型体系。
“这是国内外都没有人做的,这是我们最大的创新。”史培军说。
研究人员发现,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水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加大;确实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的损失甚至无法修复。
史培军表示,这套针对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很适合在制定现代城镇化过程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时使用,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在此项目支持下,史培军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评价取得的进展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为此,史培军也在多个国际大会上,就此课题的成果作过报告。并且,这一课题推动了一项国际科学计划的诞生。这是中国参加全球变化研究的20多年以来,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并得到国际认可的唯一一项全球性的科学计划。
该国际科学计划始于2009年5月,目的是研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防范这些灾害风险。该科学计划由中国牵头引领,将持续10年,史培军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PIK)专家Carlo Jaeger教授一起被聘为这项科学计划的共同主席。
第三,很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在此项目成果的支持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制度的建立。
农业自然灾害的保险方案,目前在湖南已经试点3年,湖南80%的农业地区,已经投保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
他们在项目中对综合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提出四种措施,即:提高安全设防水平;加强救灾救济工作;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风险转移(保险)机制,并把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整合形成完整的区域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史培军举例说:“发生于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当时保险公司赔付了这场灾害损失的45%左右,这就是风险转移(保险)机制所起的作用。”
农业保险,现在已经在全国600多个粮食生产基地县进行推广。
“我们认为,小灾主要依托社区,中灾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大灾主要依靠国家,巨灾则要靠全球力量来应对。”史培军表示。
所有快速城市化地区都可以利用该成果
史培军表示,该项目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应用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除倡导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设立和具体推广,在项目执行期间,他们也参加了这一区域发生的大灾和巨灾的应对。
这个“大灾”就是2008年初发生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而湖南郴州等重灾区都属于湘江流域,正是他们的研究范围。项目组很快成为国家应对这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智囊,他们在湘江流域取得的一套完整的数据和图件,为应对此次灾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此项目的经验,也指导了国家对汶川地震的应急响应。
另外,项目成果为深圳市制定生态城市科学规划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和图件。当时深圳环境资源核算与生态城市布局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就是邀请他们来承担的。
史培军表示,在今天大家都埋怨城市一遭雨涝就遭灾的情况下,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要以灾害风险评价为基础,而不仅仅只是基于环保的评价。
这样,在城市发展中,面对区域灾害评价地图,就能把居民点布置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或加强城市安全设防的水平。
“现在我们发现,越是大都市,它排洪能力越不够,越容易泡汤。”史培军表示,“这都说明城市防洪设防水平达不到要求。防洪与排涝对城市同等重要。”
史培军表示,该项目从基础科学上建立了完整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和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所有城市化地区灾害风险的评价,都可以利用该项目成果,只是需要获取评价区域的相关数据。
“我们在项目区所做的一些灾害风险地图的分辨率是1米,很清楚,对地图上每个格子的风险都计算到了,使用起来很方便。”史培军说。(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