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
时间:2021-07-05 15:39:40
来源:城市化网
什么是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使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处于失衡和无序状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病几乎是所有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企、住房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犯罪率问题突出等。
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城市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的城市,城市病就会表现得越“全面”。
首先,城市病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城市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人口集聚的时段大多处于该国进行现代化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即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持续地向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趋势。这一趋势有着必然性和合理性。工业化的发展通常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涌入城市的人口可以在城市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城市吸引越来越多人口的同时,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人口的流动。
其次,城市病的产生主要是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与城市的供给不相匹配。
从需求上看,主要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生活需求不断扩大,以及产业不断聚集产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需求不断扩大。供给方面则来自于城市管理者和市场两方面对上述需求的满足。对于城市来说,医疗、教育、环境、供水、供电等供给,主要靠政府和市场两方面提供,其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则主要靠政府提供。这些方面的供给,不仅受限于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条件,还受到政府管理能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三,城市规划不科学。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是城市化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交通拥堵就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没有对城市的发展做通盘规划,使得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滞后,往往是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交通拥堵不仅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进而生活质量随之下降。
第四,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先污染后治理是许多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对待发展的思路。在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不重视,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已经让我们尝到了恶果。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为改变等。环境污染使得城市从传统公共健康问题(如水源性疾病、营养不良、医疗服务缺乏等)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
解决措施
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
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