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乡村振兴,路在何方?
时间:2021-06-11 18:58:13
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乡村对于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来讲具有特殊的意味。“乡”既是一个与城市对应的地理学概念,又具有故乡的含义,是中国人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外面的人要真正了解中国,必须要认识乡村;中国人要真正了解自己,也必须要认识乡村。
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新征程的头15年,乡村能否跟得上国家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如何破除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机制障碍,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现有国际环境下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又如何?针对这些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城市化杂志特邀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理事、浙江科技学院教授叶俊焘,为我们答疑解惑。
城市化杂志:2020年是乡村振兴新阶段发展的元年,新修订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国家政策方面已经完善,政府、企业也各自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您看来,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是怎样的?
叶俊焘:乡村振兴没有一个一体化的模式,中国幅员辽阔,每个乡村所应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都有很大差别。今天我们认为成功的经验,是没有办法复制的。
如果要谈乡村振兴的模式,先要搞清楚基本逻辑。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2/3以上,我们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如果不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不解决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问题,他们就没有办法释放自己的消费潜力,就没有办法消费整个工业化过程当中的产品。这时候你会发现经济发展本身的供需不一致了,这是乡村振兴当中一个非常朴素的逻辑。
在这个逻辑之上,长久以来我们是靠着农村来实现工业化的,当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区以后,农业就要变成一个高效的农业。
城市化杂志: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新征程的头15年,乡村能否跟得上国家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乡村的产业形态、人口结构、村庄布局如何调整?
叶俊焘:农村是作为我们城市文化能够寻源的地方,这是社会学角度。农村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农村的产业形态,农村的人口结构以及农村的村庄布局等等,从行业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农村都要搞一个除了农业以外的产业,如果这些产业不适合农村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千篇一律的搞产业兴旺,还将大量在城市生存不下去的产业转向农村,反倒对农村环境有破坏,生态资产、生态价值受到更多损害。
今天相对新的产业形态依然在绝大多数的乡村当中,依然要以农业为根基,只不过怎么样去做农业。比如说做成观光农业,景观农业,其实都是做农业的一个延伸。所以,在农村引进纯工业要慎重。
城市化杂志: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与生态文明发展有机结合?
叶俊焘:宏观角度上,经济社会资源破除城乡之间壁垒,比如深化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的剩余资产改革。农村地区除了土地资产,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资产叫生态资产——山水林田湖草,如何盘活农村现有的,我们原来认为“不是资源的资源”山水林田湖草,这样的生态资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元年,习总书记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发展观。
农业天生具有生态功能,所以资产盘活需要城市资源进行结合。
就像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要有GDP产出,至少需要有劳动和资本,资产体现价值不是单一资产体现价值,而是需要市场化的流动,流动过程当中和另外一些智力资产结合。
包括今天比较成功的一些乡村振兴典范当中,都是用这些生态资产做文章。这是资产的有机整合,然后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产生价值。
城市化杂志:在城望乡,为什么说激活城乡人才要素是关键?
叶俊焘:我们非常强调,出去的人回乡创业,是因为他对这个地方的乡风民俗更了解。中央强调农民工回乡创业,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更了解乡村社会结构。他们带着足够的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在自己家乡创业,远远比外来者来这里创业容易得多。
现在乡村振兴就是要依靠乡贤能人,因为除了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带来智力。智力资本很重要,将原来沉睡在这里的资产盘活是需要智力的,需要在政策制度上,经济行为上创新。为什么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特别有活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都很发达,就在于农民已经智力化了,他们本身在城市经济大潮中历练过,他们再回到乡村做企业就很有底气,而且成功率很高。
城市化杂志: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全国各省都在向江浙看齐。为什么江浙一带能把乡村振兴做得有条有理,其他地区却画虎类犬?
叶俊焘:江浙一带的私营经济、集体经济都很发达,两者发达的源头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时,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获取了外向型经济的活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乡镇企业在浙江、江苏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江浙早早就实现了城市化,农民已经全部非农化。
由于江浙地区的农村都有产业,且产业兴旺,在税收的加持下,包括省政府、区域政府会把村镇的公共设施、配套各个方面做得非常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农村地区城乡差距已经很小,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它的要素双向流动——农村到城市到农村的这种要素流动,相对来说江浙的市场化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