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最早在2005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
2007年,由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中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国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国和中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
发展历程
国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当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受建设部(现住建部)委托,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过程中,首次使用了这个概念。
中规院为什么要提出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时任中规院院长的李晓江曾解释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的竞争,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发达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的作用往往超出了区域和国土。比如纽约、伦敦、巴黎,它们在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都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是不是也要建设一批在国家和区域拥有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能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由此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中规院认为,应该在城镇体系的最高位置设立国家中心城市,让它们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并在规划中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大城市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这个规划2007年虽然由建设部上报给了国务院,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复。
2010年,住建部根据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又编制了新一轮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规划中,中规院又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当年2月,住建部对外公布了规划的草案,但与上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一样,国务院也没有对其作出批复。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为了落实这一规划,中规院再次启动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的编制工作。按照计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应该于2016年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审批。但截至2017年,该规划仍未上报国务院。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按照中规院的设想,国家中心城市对外要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内则是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中枢,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的枢纽,是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具备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
数量
作为我国城镇体系层级的“塔尖”,我国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重庆、成都、西安、郑州9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覆盖东部、华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
定位
北京——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天津——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上海——直辖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广州——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重庆——直辖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武汉——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西安——陕西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
使命
《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指出,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承载了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战略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还要勇担国家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城市建设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1、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他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全球视野,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对城市发展来说,这些新的发展理念从认识论层面抓住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
新发展理念带来了城市发展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解决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新时代引领城市发展的科学指南。国家中心城市体现着全国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品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现在和未来都将成为实施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和标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对标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提升城市宜居性和民生福利。国家中心城市应成为绿色生态宜居之城,做新时代新理念指导发展的领跑者。
2、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谁占据的层级越高,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就越强,谁就越能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发达的中心城市,例如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这些城市在全球都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些中心城市的作用往往超出了它们的所在区域和国土范围。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商贸、文化、科技、医疗、教育等交往活动日趋频繁,非常需要一批拥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来承载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使命。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上海、广州、重庆被赋予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任,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和控制能力,提升我国国际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3、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央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未来中国区域开发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将使国家对外开放转变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并形成纵深联动的区域开发局面。一方面,国家依托“一带一路”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扩大内需战略路径转型。在新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融合的侧重点上,内陆中心腹地及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板块格局的地位在上升。国家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城市的建设,关乎国土均衡全面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外,我国广阔的内陆地区,也需要一批能够对接全球经济体系、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都是“一带一路”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要建设成为内陆地区的增长极,真正发挥核心和节点作用,要承担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承担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使命,推动我国与亚欧非国家的广泛交流和合作。
4、率先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引擎,需要增长极,需要龙头城市的带动。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产生了很强的虹吸效应,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有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极,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同时缓解沿海大城市在人口、交通、环境、房价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需要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来带动区域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国家中心城市应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内需消费增长、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改善城乡二元关系等领域率先发展,成为国家区域经济的龙头和引擎,辐射带动国家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国家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支撑国家经济稳步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持续改善。
5、引领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已经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都有核心龙头城市带动,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广州和深圳,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6、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国家中心城市指数
2018年11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郑州市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论坛在郑州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社科院郑州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
报告认为,区域中心城市并不能等同于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在一个国家内,在一些重大功能上能够起到决策、控制、管理、服务全国的城市,包括综合功能国家中心和重要功能的国家中心。
课题组选取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贸易(物流)、国际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测度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2018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排名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