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被赋予提振投资、扩大消费的重要使命。
近期,新型城镇化不断被中央提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新提“两新一重”,其中一“新”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表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今年还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的收官之年。
中央部署之后,多地已经响应。
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广东、江苏、安徽、贵州、河南、云南等多地围绕新型城镇化紧锣密鼓展开大批重点项目储备和开发。从新型城镇化支持项目看,各地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部分城市将重心放在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改造上,部分城市则更注重新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曾预测,如果按照3亿人进入城市计算,一旦城市空间打开,突破土地、环境容量等制约,每年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有效投资的空间在20万亿―50万亿元的规模。
与此同时,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经过多年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建设工作也从城市为核心转移到注重县城改造的趋势。
“疫情暴露了县城公共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的短板。县城补短板可以实现公共准产品的长期供给和投资消费需求的短期扩张。所以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最近就被提了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副主任吕风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东西部项目重点有差异
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提上日程。其中,河南、云南、贵州还披露了具体项目数据—根据各地发改委数据,河南计划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1551个,2020年计划投资3113亿元;云南2020年将推出新型城镇化项目355个,总投资1.38万亿元;贵州则推出636个总投资2423亿元的新型城镇化项目。
“新型城镇化既能扩大投资,也有利于结构调整,还可以拉动消费。”民生银行(5.580, -0.02, -0.36%)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文表示。
从消费力来看,城镇化率高的地方,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前10名的省份中,9个省份的城镇化率都超过了65%。
而从各地项目情况来看,交通路网、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依然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同时,老旧小区改造和垃圾处理也频被提及。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疫情环境下,医疗卫生也成为了新的关注点。
以贵州为例,资料显示,贵州省636个城镇建设项目涉及城镇路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学校、剧院、商业街、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具体来看,包括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11个,以及“智慧黔城”发展规划及支撑项目、中曹水厂改扩建工程、白云区公共停车场、惠水县城镇供水工程等项目。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区域省份的新型城镇化项目部署微有差异—东部地区对产业的培育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则以交通路网、水电管网、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为主。
比如江苏省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的通知》,就把“围绕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强化产业平台配套设施”的重要性进行了提升,放在了补短板强弱项的第二大领域,但在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中,该项则列在第四大领域。
“区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王静文解释,“东部的城镇化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健全了,所以现在更注重产业发展。但西部地区则还有很多交通、管网、住房等前期工作要做。”
县城改造空间巨大
县城成为近期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关注重点。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提出17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
随后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其中尤其要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8月5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再表示,发展县域的消费聚集区是这次扩大内需的重点。
县城的消费潜力不断被各平台的榜单验证。2019年11月,京东曾对外发布数据表示,在双十一活动首日,京东平台消费前五名的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但从消费增幅的城市来看,前五位分别是黄山、荆门、新余、南平、三门峡,另外下单新用户中72%是来自于地县级城市。
同时,赛迪顾问《2020赛迪百强县榜单》数据显示,我国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占中国国土面积约九成,人口约占六成,县域创造的GDP占到30%—90%面积、60%人口,仅创造30%的GDP,从这个角度来看,县域经济还有挖掘空间。
但并非每一个县城都能在这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获得同样大小的“蛋糕”。
“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通知,更强调东部地区的县城补短板,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相对弱一些。从效率角度来说,这是不错的策略。因为东部地区县城就业机会多,是人口聚集区,同时财力基础好,更有能力尽快‘补短板’。但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相对更差,更需要扶持。未来还需采取一些措施来平衡一下东西部县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吕风勇表示。
同时,多位专家表示,核心城市、都市圈周边的县城更容易获得机遇。
“城市群、都市圈是今年区域发展的重点。同时,在今年‘双循环’‘内循环’的背景下,产业间的区域传递和迁移也有可能加强,比如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或者从省内发达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从而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但一般来说,产业的区域传递和迁移是以涟漪或雁行形态为主,所以紧挨着优势城市的区域会优先受到利好。”王静文进一步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