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实践中常有这样的困惑:政府出台惠民政策不少,投入大幅增长,是政府给予的越多,老百姓就越满意吗?收入增长了、物质富裕了,老百姓就一定快乐吗?许多人都说“小政府、大社会”是大趋势,但政府管得越少,社会就越和谐吗?通过与干部群众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如果没有责权利相统一、公平合理的投入机制,给得再多群众也不会满足。如果没有全民的集体认同、公众的社会责任,政府管得越少群众越迷茫,越无所适从。如果没有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覆盖城乡的组织体系,未能塑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富裕之后的社会并非必然稳定和谐。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乐和家园”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采取了“五个一”的工作措施:探索了一种“以自治为基础、共治为平台、法治为保障”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了一套整合社会资源的大群众工作体系,提炼了一套在基层行之有效的“乐和工作方法”,建设了一系列承载群众性集体活动的公共空间,形成了一整套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
推行“群众听得懂、干部讲得清、大家愿意干”的“乐和家园”理念
组织群众的关键问题是要把党委政府的意图通俗易懂地传达给群众,核心的环节是必须要用一个凝聚人心的理念,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让群众听得懂。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把“五个重庆”、“唱红打黑”、“民生十条”等重点工作,细化为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项,归纳为“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治理、乐和礼义、乐和养生”,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化繁为简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老百姓认同的理,老百姓能干的事,使之成为百姓生活词汇和自觉的日常行为。
让干部讲得清。将县、乡(镇)、村(社区)的各种行政教育资源,清理整合为“县级乐和书院—乡镇(街道)乐和讲习所—村(社区)乐和大院”,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教育体系,构建了好用、好管的群众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把“乐和家园”的目标、任务、制度,系统编制成《乐和家园操作手册》,让庞杂的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清晰化、易操作化,让市委的决策、方针扎根群众、深入人心。
让大家愿意干。我们把兑现惠民政策的过程当成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过程,把“体现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追求快乐和谐”作为乐和家园的基本内核,抓住当前群众的关键点和兴奋点,用“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想说”的“快乐和谐”来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把开展经常性集体活动作为增强集体认同的重要举措,从而唤醒人民群众的集体自豪和主人翁意识。
建立“权责更清晰、基层易操作、群众能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
中央要求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核心是党的领导、难点在群众参与。我们从实际出发做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构建大群众工作体系。按照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要求,我们试点成立群众工作部,并非简单地把信访办 “升级”和“变脸”,而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特点之一,“五三三”大群众工作体制,群工部由县委副书记兼任部长,统筹全县群众工作,履行“整合群众工作资源、联系管理社会组织、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督查群众工作落实和调研政策方法”五项职能。在组织体系上是合纵连横,合纵就是组建县级群工部、乡镇群众工作站、社区(村)群众工作室三级网络,与乡镇(街道)“六位一体”、村(居委会)“七位一体”综治工作平台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群众工作;连横就是整合“民政救济、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国土房管、人力社保、纪检监察”等部门职能,建立民众联络中心、民意调查中心和民众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实现了“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在工作机制上“统揽不包揽”,就是建立“群众工作联席会”,由县委书记或副书记牵头,定期总结、协调和部署群众工作,相关部门根据原有的职能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群众工作。特点之二,有效管理社会组织。群工部集中管理各类社会组织,梳理筛选、重点培育“拥护党的领导、组织群众得力”的社会组织185个,通过培养党员干部成为社会组织带头人、吸纳骨干分子进入基层党组织,积极稳妥地发挥社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有效组织群众的优势,把党的意图贯彻到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事务,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基础”紧密联系的社会组织体系。特点之三,广泛开展民意调查。聘请民意调查员,围绕“政策落实、工作推进、热点问题、干部作风、社会稳定”等重点环节,每季度集中开展一次满意度测评和专项民意度调查,定期通报民调结果,把测评和民调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把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等群众工作资源,统筹整合、集中配置到城市社区,让各种资源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实现互动、融合。我们在城市创建过程中,采取了三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措施之一,建立“8+8”网格管理模式。将县城划分成110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责任区域明确了县级领导、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八类责任主体,共同做好所辖网格区域的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等八项工作,逐渐形成“8+8”的网格管理模式。措施之二,建立“5+1”运行机制。发挥群众工作部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即:每半月一次信息通报、每月一次联席会议、每季度一次民意调查和满意度测评、县级领导每季度一次到网格接访、网格责任单位每半年一次入户走访。同时,建立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及时了解“网格化”管理开展情况。措施之三,建立“4+4”督查考核体系。以网格单元为单位,因地制宜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即:综合实地检查、社区干部、社会督导员、满意度测评四个方面的评分,对网格责任落实情况一周一巡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一年一评比,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责任”的考核评价体系,成功创建了市级卫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
探索党政主导的社会共同治理机制。我们借鉴传统乡村的治理经验,发挥乡村自治组织作用,构建了由村(社区)两委、社会组织和帮扶单位多方参与的乡村建设联席会,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决定村、社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形成了以“自治为基础、共治为平台、法治为保障”治理机制,在党政主导下形成共同治理,在多方参与中巩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探索“党的优良传统与群众生活智慧有机结合”的“乐和工作方法”
“妙方在民间,关键在发现”。我们总结提炼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乐和工作方法,即“用共同梦想凝聚人心、用矛盾转换推动工作、用互动参与实现融合、用群众方法治理社会、用紧密组织覆盖城乡”。我们遵循尊重、沟通、融合的理念。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社会的组织资源、学会群众的话语系统、运用民间的习俗方法、塑造百姓的楷模榜样。其实质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用互动参与实现融合。一方面是让干部生活在群众中。我们在全面落实“三项制度”、深入开展“三项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在机关、在支部、在驻地开展“三重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三进三同五清理”(清土地、清人口、清政策、清财务、清矛盾),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实现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是让群众活动在集体中。如在同一小区统筹配置廉租房、商品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统筹配备休闲广场、公共绿化等基础设施,统筹搭建托老托幼、物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统筹规范太极拳、木兰拳等社会组织,统筹组织“黄桷树下故事会”、“古城墙边老电影”、“大宁河畔红歌会”等群体活动,让不同身分、不同阶层、不同地藉的人们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活动在同一空间里、享受着同样公平的社会待遇,以空间融合消除社会隔阂,以集体活动增进群众感情。
用群众的方法化解矛盾。我们坚持从问题入手,到群众最需要、最困难的地方去了解民情,到矛盾最突出、最强烈的地方去倾听呼声,敢于面对矛盾、善于分析问题,建立“公开事实、公开评理、公开结果”三公开“和事堂”,把民主法制、民俗道德和群众智慧相结合,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化解矛盾,在矛盾转化过程中推动工作。
用榜样的力量塑造民风。广泛开展群众性评比活动,发现了郑子全、吴显才、赵世术等一批活跃在身边、闻名于全国的“好人”,并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奖励,让“好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同时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扶持,把“名人”培养成为带领乡亲致富、弘扬乡风文明的“带头人”,用榜样的力量教育群众、引导民?风。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就稳定抓稳定、早晚不稳定”,“怕出事不干事、一定会出事”,只有从“全社会”着眼、从“大群工”入手,以群众工作推动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巫溪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