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灵活就业人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之一,与此同时,重启占道经营让成都一下子火了。成都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临街店铺可以临时越门经营,也同样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街头出现了久违的官民良性互动。在今年的两会上,成都这一实践被媒体报道后,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赞同。随后,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最后,在总理记者会上,成都率先推行的这项政策获得总理点赞,“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
然而并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次成都重启占道经营政策的首位倡议者,是北京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城市化委员会委员李迪华,他一直致力于搭建自由与理性城市公共空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的心声。
来自民间的经济自愈能力
由于受到疫情的冲击,很多人的就业面临挑战。“灵活就业人员”群体数以亿计,据李迪华和研究者估测,流动商贩、乡村从业者等是主体,而6亿人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月收入仅1000元左右。疫情之下,他们成了保经济稳就业的关键群体。李迪华建议以“五允许一坚持”的形式在成都市推广。今年3月,成都市城管委出台了“五允许一坚持”措施,规定疫情期间,企业和经营者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前提下,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区域贩卖经营。经过两个月实践,在两会上被点赞肯定,并继续升级推进。高楼大厦间曾一度难觅行踪的流动商贩重现成都街头,让其与直接对垒的城市治理,有了重新调和的可能。
李迪华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这种占道经营行为,它的背后其实是基本民生福祉的改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城市经营活动的一种补充。在疫情期间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疫后,他们的生活来源怎么办?我们不可能说等待救援,一定是要让更多的人,他们有机会去自救,去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允许占道经营,成为疫情中激活就业这条民生底线的现实手段,国家相关部门希望成都主动思考、敢于担当的做法推而广之。但记者了解到,不少省份对此报以观望姿态,很多人也对疫情结束及往后是否延续政策存疑。李迪华希望,各地应以成都模式为契机,对占道经营持续长期包容姿态,况且,这也与法有据。
他指出,其实中央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甚至于在进行城市整治之初,就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2017年,国务院的叫《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其中一段文件,就是在县及以上的人民政府指定的范围内,从事那些无需证照的经营活动是合法的。
李迪华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叫自发经济、自助经济,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来自民间的一种经济自愈能力。”
反思城市管理模式
李迪华认为,通过这几年的城市治理,我们的马路变得干净了,变得安静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背后是牺牲了老百姓的生活便利,牺牲了大量靠自由自发就业的人口他们的生活品质(为代价),成都想到街头经济这样一种方式,是一种真真切切、眼里有人的一种城市管理模式。
他无不感到惋惜:汽车取代了承载记忆的烟火气,城市要有车水马龙,也要寻常巷陌、柴米油盐,弥合两者有赖于城市管理者将法令转化为更多的人性智慧和宽容,拿出更精准的“绣花管理”举措。
李迪华说:“我觉得疫情这一次我强调的就是一定要反思,我们的事业就是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我们的城管通过这次反思首先是转变观念,意识到过去被我们清理掉的这些街头经济、小摊小贩小店它是我们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指出,中央一直在强调所谓的放管服,就是政府跟百姓之间的关系不是管理是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的主政者,尤其市长书记,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很重要的工作来抓,要制定规则、规矩重新放开,是管的升级版。从成都经验本身来说,非常好的一点是它在开放之前制定了规矩,大家都按照规矩、按照规则来办事。(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