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称,甘肃省住建厅副厅长李兰宏分管扶贫工作,在没有深入调研、没有充分征求基层意见的情况下,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做法,印发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工作程序环节繁多,一户危改户的档案建成需要50多页,不但群众无法理解就连基层干部都苦不堪言。
“50多页”的档案乍一看似乎是扶贫干部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任,然而事实上,这“50多页”的重复“劳动”不但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是对贫困户信任度的一个消耗。电影《十八洞村》有一个镜头讲述的就是杨英俊被识别为贫困户,可是他从内心和行动上都是无比的抵触,因为“贫困”对他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的困难和窘迫,更是一种耻辱,一个有荣誉感的人是不愿意被贴上“贫困”标志的,对于被识别的贫困群众而言,接受“贫困户”的标签,内心其实是沮丧的,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扶贫政策、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尽快走出贫困。然而,一次一次的“填表”“找数据”“问情况”……无疑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消耗这贫困群众的信任和激情。
基层干部都很清楚,农村群众大多文化不高,但是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会积极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去了解当前政策,如果我们扶贫干部到群众家去找一手资料,旧房拍照,基本信息填写这些都无可厚非,群众也能够理解并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填表报数据都无法有进展,得到解决的方案,群众难免会有质疑,甚至对我们的基层干部产生不信任。是不是基层干部不用心对待我的事情,所以反反复复填写?是不是这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不够所以对我提供的信息核实又核实?还是他们故意拖着不办理想要敷衍我们老百姓?……群众是单纯的,但是“不单纯”“50多页的档案”拉开了党群干群关系,填报的页数越多群众的心便离得越远。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没有用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心如明镜。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干部能够将政策吃得透讲得明,甚至可以用通俗易懂的俗语让群众一听就明白,他们一心为群众办事,会按照规章制度制定最简便最利于操作的流程,其目的就是让群众在不违背政策的前题下尽早的享受到政策的福利。“50多页的档案”永远不会出现在有担当有责任干部的手中,更不会因为政策不明而对工作朝令夕改,想一套做一套。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够脚踏实地为民办事。
各地领导干部为了更方便群众更好的办好群众事,去借鉴参考其他地区的经验无可厚非,但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照搬硬套是对工作的极度不负责任,是对群众利益的极度淡漠,是对民心的极大伤害。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工作并非难事,只要多调研走访,对群众的想法了如指掌,对政策解读精准,对实际情况胸有成竹,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制定出切当地群众的实施细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的就是领导干部要有踏踏实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对工作情况有详实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决和决策。
归根结底,这“50多页”的档案,是为民之心不足的表现,犹如一个人能力不足底气不足就只能用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掩盖自己的“不足”和心虚。李兰宏受到处分不足为奇,一个心中没有群众的干部必然也被群众所厌弃,一个心中没有责任的干部必然也会被组织所教育。希望未来更多的干部能以此为戒,“1页纸便能知民心解民忧”,让变少的纸张页数去拉近干部和群众的距离,真正干好事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