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07 13:10:52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余明辉
2019年,多地遭遇春夏秋冬连旱,部分地区特旱。记者在江苏、河南、安徽、江西等地调研了解到,旱情暴露基层农业灌溉设施“建而不管”“末梢梗阻”等问题。江苏连云港部分移民村紧邻大型水库却“有水难取”,安徽一些地区新水井偷工减料“中看不中用”,河南一些水利“民心工程”成“闹心工程”。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连着民心,事关民情、灾情,建议参考河长、路长制度强化管护,警惕“末梢梗阻”加重旱灾。(经济参考报1月6日)
就报道情况来,目前一些地方的农灌设施之所以出现“建而不管”、“中看不中用”、“末梢梗阻”,进而让“民心工程”成“闹心工程”,与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维护资金、人力等不到位、部门间“九龙治水难治水”等,有着密闭可分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应该说,这一说法符合目前不少地方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的实情,指出了问题的最直接原因。但有关方面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维护资金、人力等不到位等问题呢?
一些地方存在严重形式主义、为民服务意识不浓等,当然是无可回避的原因。但更根本的,一是地方财力不足,没有能力支付相关农灌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等;二是目前的农业水价机制不完善、相关条件不配套,无法实现农灌设施“以水养水”的局面。
地方财力不足很好理解,就此次相关报道看,出现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的地方,大都是中西部不发达的农业省份和县市,政府财力相对都很有限,进而支持农灌设施维护等也就相当有限。
重点说农业水价机制问题。了解农灌项目运作的都知道,目前在地方农灌项目一般都是修建时实行的是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但一旦项目落地后,就交由地方经营和管理,而在很多地方由于财力有限,以及农灌日常管理走市场化道路要求等原因,地方政府等实行的都是交由地方农业服务企业经营,实行“谁受益谁付费”的模式,即农民用水、农民付费,然后用收来的费用保障相关服务日常开支和农灌设施日常维护。
但这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农业价格还实行的是政府定价。而这些年来,为确保农业水价合理、科学,我国自上而下进行农业水价改革,推广农水阶梯水价。但这一改革目前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完全落地,导致的是一些地方的农水价格处于偏低等不合理状态,甚至某种程度上出现地方农水服务企业买的水越多赔本越多的问题,一些农水服务企业因此连日常运转都困难,更逞论实现“以水养水”确保相关农灌设施的有效保养和维护。
造成地方农水企业入不敷出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虽然一些地方的农水价格相对合理,如果正常运转可以实现“以水养水”的目的,但由于一些地方在相关农灌项目规划、申报、实施时,过度为了项目而项目,而没有充分科学考虑相关配套条件,比如农灌需要在天旱时有足够的水源保障,但实际中一些地方偏偏是这一关键条件不足,等到天旱农民需要用水、相关企业可以由此实现营收的时候,却由于水源不足无水可供,进而也就无法实现盈利。这一问题,在此前的相关媒体报道中,早有、多有披露。
由此可见,造成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的原因,除了直接的地方形式主义等造成需要重视和解决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地方财力、水价改革机制不到位、配套措施错位、缺位等深层原因。有关方面要敏锐看到这些问题,并采取得力措施,从对困难地方实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农水价格落地、完善农水运行配套设施供给等方面协同着力,农灌设施“建而不管”的局面才能得到更快更彻底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