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小英:开启执政党建设新篇章
时间:2011-06-23 10:55:41
来源:人民网球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什么历经艰难曲折,经久不衰,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震撼世界的辉煌?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曾强调了两大根本原因:一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建设了一个为民谋利,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党。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由。”
这两条经验密不可分。党对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是与对党的建设规律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在90年中领导了两次伟大革命,同时也实施了两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第一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它的实施,为党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第二个伟大工程,我们称之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伴随着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而提出、展开的,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遵义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胜利道路的标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胜利道路的标志,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胜利的指针,邓小平党建理论则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启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历史地位及重要贡献
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历史性贡献,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系统、科学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为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解决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要不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党的问题。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组织制度和策略思想等,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由于他们没有共产党执政的实践,不可能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系统的论述。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他们提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建立廉价政府,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由人民选出,可随时罢免,只领取相当普通工人的工资等。
(二)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建立了一个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并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世界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直接提到日程上来。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的新型的党、战斗的党、革命的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列宁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建党思想,如: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是工人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必须坚持进行两条战线斗争,反“左”时要注意防右,反右时要注意防“左”等等。
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列宁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但是,由于他领导党执政的时间不到7年,党执政的实践还未全面、深入展开,因而对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还处于初步探索之中。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论述,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如:坚持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党应当通过苏维埃机关在苏维埃宪法的范围内来贯彻自己的决定”;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增大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要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员队伍等。另一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些具有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如列宁虽是具有很强民主思想的领导人,但在内战时期,不得不更多地强调集中,实行了“战斗命令制”和广泛的干部任命制等。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他也主张对上述应急性措施加以改变。还有一类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但没有来得及深入展开,在实践中这些问题还未解决。如:党政关系问题:他提出党政职责要分开,但是如何分?未来得及解决。又如,关于党内监督体制问题,他提出中央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平行。但监察委员会机构到底应如何设置?应赋予它什么样的职能?没有来得及做进一步的回答。再如,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他开始认为官僚主义是旧社会的遗物,是旧政府的人员带进来的。所以,派工农进入政府,但未能解决问题。后来对“官僚主义实际上是从缺乏民主,过度集中的体制中产生的”的观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未能做进一步研究就去世了。
斯大林把列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些应急性措施如干部的普遍任命制等凝固化、强化了。并在许多问题上违背了列宁的思想,在党的建设上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三)毛泽东建党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用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立共产党,面临着与苏共不同的情况,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又集中于反动势力盘踞的大城市,而中国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长期在远离城市工人阶级的偏远农村活动,如果象苏共那样,主要从工人中吸收党员,党员人数很少,就肩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而大量从农民中吸收党员,又不可避免地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党内,党如果不能对错误思想进行有效克服和批判,就有被毁灭的危险。面对两难局面,毛泽东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既大量从农民中吸收党员,又通过思想教育、整风运动等,不断克服党内的错误思想,以保持党的先进性。逐步形成了“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把思想建设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的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建党思想。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提出了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建基本原则。确定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目标,并把它称作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开创了党的“三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形成了党的“四条路线”和“三大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建设一个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方面已有了比较完整的一套。 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也进行了艰苦探索。特别是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实质上已经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反对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一系列执政党建设的正确方针。但是,毛泽东很快否定了八大的正确论断。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文化大革命”。因而未能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
(四)邓小平党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不仅领导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同时捍卫了毛泽东思想,而且解决了毛泽东未能解决好或未曾遇到过的许多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从整体上推向前进,实现了党建理论阶段性的质的飞跃。
二 、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内在逻辑
邓小平党建理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
(一)首先回答执政党是干什么的?
即通过拨乱反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规定了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使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包括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策略及完善政党制度等。
(二)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政治路线后,接着就要回答,为完成执政党的任务,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也就是确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也着手进行党建目标上的拨乱反正。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为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并找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正确途径,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接着就要解决为实现党建目标,“如何建设党”的问题。 首先,就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仅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方法问题;而且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能主要靠政策、靠人治来领导。改善党的领导还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等。
(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还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
在思想建设方面:重新确立、恢复和深化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丰富发展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理论;提出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在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不采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的提法。
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并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坚持集体领导,反对过分夸大个人作用。确立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以及个人选拔自己的接班人的封建主义的做法,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提出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新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班子要实行集体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改革的班子要扎扎实实做事;领导班子的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此外,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解决一部分党员不合格的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
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性质和面貌;明确了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坚决惩治腐败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要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纠正不正之风也要从高级干部抓起,如果不坚决地惩治腐败,特别是高层的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指出了靠政治运动反腐败的弊端,提出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权思想、人身依附关系等问题,通过发扬民主,完善监督,加强法治,从严治党,加强教育管理等措施,走一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与个人的思想因素相比,“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区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体制),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必须坚持,但是,其具体制度即体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论述了我国现行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工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上述弊端的思路和办法;阐述了制度建设的作用以及与党自身建设其它方面的关系,提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之中。
(五)为了完成执政党的政治任务,除了做好国内的事情外,还要处理好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展了党际关系理论。他提出 “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这是处理党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们也不赞成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他还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他提出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下,与各国各党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埋头实干”做好自己的事的正确方针。使我们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党际关系、国际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上述内容不是平列的,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整个执政党建设的基石。执政党的建设目标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主线和中心。从这个目标出发,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思想建设为确立和完成党的政治任务提供理论指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组织建设从组织上保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的贯彻执行;作风建设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保持和增强党的政治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力量的源泉和人民的支持;制度建设使党的自身建设走向科学、规范、有序,使党团结统一,又充满生机活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或因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改变。同时,改变靠政治运动进行党的建设的形式,使党的建设的路子、方法适应执政党的任务和环境的要求,走向制度化,适应现代化。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四大支柱。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际关系理论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显著特点及启示
邓小平党建理论与毛泽东建党思想有相同特征, 也有新的特点,体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变革与发展,也体现出对时代特征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正确把握。
(一)根据时代特征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确定执政党的任务,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毛泽东在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中,一个重大失误是执政20多年了,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把党建设成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先锋队。邓小平总结了“文革”的教训,一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二是深刻认识到党虽然执政近30年了,在思想观念、工作重点、党建目标、活动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还没有完成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果断地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是敏锐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特征和中国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强调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提出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也使党重新站在时代前列,保持了自己的先进性。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全面的改革。领导全面改革的党,自身建设也必须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党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有效途径,对中国共产党这样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来说格外重要。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执政党高举改革的旗帜,自觉、主动的改革,有领导有秩序的改革,比被动的、自发的、无序的改革更有效、更安全、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执政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以自身的改革带动社会的改革,有利于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正确方向,防止那些打着改革旗帜,企图搞西方多党制、议会制的人误导群众,干扰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
邓小平党建理论把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三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发展为包括制度建设在内的“四大建设”,着眼于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特别注重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纪律检查制度,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等,建立健全执政党运行的体制机制,走一条不靠政治运动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加强制度建设, 才能使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团结统一、稳定有序,使党的建设向着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现代化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