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但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循序渐进,城市化就难以健康发展,不仅损害农民利益,也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人民日报》) 城市化是发展之需、人民所愿。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从人口意义上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从地理意义上看,城市化则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相对集中的过程。目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率从30%到70%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形势喜人,催人奋进。 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从农村撤离一窝蜂地涌入城市的怪现象。由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太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品服务也太少,巨大的城乡“势差”只能使农村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地几乎是单向地流入到城市,农村失血比造血多,只能越走越脆弱衰落。虽然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尤其是05年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以后,每年国家增加近千亿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去,但几年投入下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单没有变小,反而在逐步扩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历数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他们没有放弃农业,而是更好地分配了人力、物力和土地资源,实现了科学合理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了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农村担负着解决粮食安全的重任,我们要尽快改变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农业农村,进而把广大农村建成山清水秀、民殷财阜的幸福庄园。 在许多人眼里,只要平房变成了楼房,泥泞小道变成了柏油大道,就是城市的象征,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其实,城市化远远不止这些,其说到底是人的市民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部分农村土地变成城市用地的过程,更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其真正标志是进城农民有充分的就业和完全的市民权益。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却出现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的城市化的现象。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许多进城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还有一些农民坐地被城市化,成了“扛锄头的市民”。 “城市化好被子,更需要工业化好里子。”农村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表示,城市化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而是要有城市化的内涵,要有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否则就只是一种表面的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应当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推进,而不应人为拔苗助长。曾业松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漠视工业化水平,如果我们的城市化离开了工业化,就是违背了城市发展规律,到头来一定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级政府应该学习英国、日本等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做法,在社会公平方面着力,通过对住房、就业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不断增加城市化的内涵,来逐步实现真正的城市化。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鸿雁教授分析,未来10—25年是中国城市社会面临的社会整体变迁期,这期间,中国将有5亿—6亿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或者重发展轻污染治理,盲目地发展城市,使得城市化建设出现了大干快跑的苗头,必将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大的隐患,值得警醒。如若城市化追求超过现实需要,城市化就失去了其本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可能变形或者变异成过度的城市化。为此,各级政府要在怀揣城市梦想的同时,切忌急功近利,要真正尊重城市化规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沿着中国城市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