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风雨中飘摇的“小百合”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或其他亲友监护。西部某县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普遍出现监护不力、学习辅导不够、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问题。由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南方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 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这个偌大的群体,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小百合”。
“留守妇女”:阡陌上唱独角戏
我不好意思回来了,没挣到钱,你自己去找个人家吧……不足100个字的这封“休书”中,出现了不少错字。这是东半县一个村的妇女的信。她带着两个未上学的孩子正在地里栽包谷,上面要验收农业科技,村里找不到帮手,前后两老上了年纪,只好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 “可我不怪他.......”在她的泪光中,似乎可以看到那个在远方流浪的汉子在对着她倾诉!……
对于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她们身上普遍承受着多重压力,主要体现为“三重”、“四少”、“五偏”。“三重”即:体力劳动重、抚养任务重、精神负担重;“四少”是:社会活动少,世面见得少、经济开销少、夫妻见面机会少;“五偏”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教育子女学习情况偏差、与老人关系偏差、身体及心理状况偏差。
此外,近年来从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会看到,因为夫妻长期分居所导致的婚姻危机越来越多,家庭破裂和治安案件甚至恶性案件也是屡见不鲜,已经不可否认的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留守老人”:“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
目前我国有几千万的老年夫妇甚至丧偶独居的老人固守乡村。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他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他们不仅要自己承担维持生计的各类劳作,有的还要替进城的晚辈打理农田,由于雇人来干,成本提高,很多老人农忙时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其次,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贵州省剑河县街上村83岁的潘引娣老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留守老人。8年前,老人守寡30多年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不幸去世。5年后,儿媳妇外出打工杳无音讯。孙子两年前初中毕业满18岁后也外出打工,留下孤苦伶仃的老人苦苦地支撑着自己的风烛残年。如今老人每月靠村里给她争取到的低保勉强度日,身后事是她想也不敢想的伤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