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建设被认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
在29日由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一致表示看好城市群未来的发展,并提出了新的期许,并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城镇化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分析称,除了政策层面把推进城市群发展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外,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无一不是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和都市圈,以此带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合。
“中国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主平台,可以预见,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仍将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李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谈到。
新城区建设和城市群的发展有十至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培育期,需根据其发展特点,摸索相应规律。他还举例称,特色小镇、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以及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京津冀城市群,都是对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因此,城市群发展可能将在下一轮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
此外,专家学者研讨之际,论坛同时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以下简称“蓝皮书”)。其指出,中国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城市经济绿色转型成为必然要求。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加大,生产性污染的压力仍将继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依然趋紧,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仍将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上述蓝皮书还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管理五个方面,对288座地级以上城市的健康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这份报告的定义,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管理五个系统各自运行良好,相互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的一种发展状态。
据报告测评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35座城市处于相对健康发展状态,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2%。其中,深圳、北京、上海、珠海、广州、南京、宁波、杭州、苏州和厦门等十座城市依次位居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京津冀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三。但从健康评价的内部结构看,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各项指标得分并不均衡,城市的健康发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对于城市发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对于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再认识到城乡一体,工农融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也同样要意识到,城乡融通,双向流动,乡村非农用地可以入市,城市资本可以下乡。
“城市居民不仅可以通过历史上的告老还乡、衣锦还乡、解甲归田携带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下乡,投资商、企业家也可以到乡村置地创业。”因此,在杨宜勇看来,展望未来的城市发展之路,是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