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4日电 据香港商报网报道,近期,香港发生一连串示威活动,从和平游行演变成一次次暴力冲突,街道被堵交通瘫痪,众多商铺被迫歇业,首当其冲的要数旅游、零售及地产等行业。
旅客望而却步 2019年旅游业或转升为跌
“香港还安全吗?”不少有意赴港旅客都有这个疑问。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11个国家和地区提升对香港的旅游警示或发出忠告。
2019年上半年访港旅客数目早已掉头向下,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访港旅客统计,2019年1月录得约554万人次,此后连跌3个月,至5月才微微回升,但升幅已放缓。至于6月初至今的众多示威游行抗议,令不少旅客却步。无论是官方统计数据,还是业界人士预测,都显示情况不容乐观。
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指出,从业界了解到2019年上半年访港旅行团登记数量有30%增长,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未对香港发出旅游警示时,7月份上半月登记量就跌了6%左右,旅客量跌了10%。
他估计现在影响或进一步扩大,2019年旅游业可能转升为跌,甚至最坏的情况是出现倒退,影响面也会扩大至餐饮业及零售业,大大打击香港服务业收入,从而影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
他续指,现在香港酒店的预订已有所减少,退房退团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旅行团赴港数目显著减少。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此前出席记者会指出,近期示威活动令香港本已不乐观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一连串经济数字如出口、零售、酒店入住率等,都呈现下滑势头,其中8月首个星期的旅客数字更录得-31%。
他料7月的酒店入住率或录得双位数跌幅,香港在首6个半月的访港旅客数字录得正数,但7月起录得负数,7月最后一个星期更录得-26%,而8月首星期甚至是-31%,这反映下跌势头开始,而且在恶化。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早前亦表示,随着外围市况波动、经济不稳以及预计旅客人次及消费将下降等多个负面因素影响,恐怕下半年香港零售业将进一步下跌,甚至出现双位数跌幅。协会指出,视乎不同的零售类别表现,大部分会员公司表示6月及7月第一个星期的营业额,平均录得单位数至双位数跌幅。
市场纷纷下调香港经济预测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香港2019年首5个月的整体零售销售额,按年下跌1.8%。其中“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奢侈品类货品成重灾区,首5个月累计跌4.4%,4月份更按年跌逾1成,为跌幅最大类别之一。
零售市道淡静,商家有苦自己知。从7月初开始,陆续有零售企业上市公司发出警号,所公布的季度财报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而早前香港一年一度的书展也大受影响,2019年共有98万人次进场,较2018年减少6万,乃香港书展历年来首次下跌。
不少研究机构纷纷下调香港经济增长的预测。继香港大学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下调预测至1.8%后,渣打银行短短3个多月之内,两度调低预测,由预期增长2.2%,大幅调低0.8个百分点至仅增1.4%。
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副教授麦萃才坦言:“政治事件延续越久,对社会的影响将越深,而今年香港的GDP增长或将大幅放缓。”
麦萃才续指,港府预测全年的GDP增长为2%至3%区间,但看2019年首季仅升0.6%,料第二季也不会理想,而加上近期事件影响,除非年尾经济活动大幅反弹,否则香港2019年的经济表现将接近下行或低于下行的水平。他认为暂时也不会出现负值,但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则很有可能。
他表示,金融业在政治事件中体现了其硬性,港股暂未见大幅波动,或因股市里大多的上市公司并非来自香港本土,而投资者买股票看重的是企业盈利,因此就算发生一些激烈示威活动,香港金融业在四大行业里还算相对稳定,若政治事件冲突升级,或针对性的对金融业施行干预的话,情况或将转差。
姚思荣认为,对于旅游业界来说,需要多做些正面宣传,提醒游客不要去有冲击活动的区域。此外,现在高铁也开通了,西九龙直达多个内地城市,方便当地旅客赴港。
麦萃才指,针对旅客问题,首要应是保障旅客安全,在一些游客较为聚集的区域,或者旅客经常出入的地方,要保障治安。其次,对于旅客实时的信息发放,要做好同业界的沟通,包括酒店、旅行社,将游行时间及相关活动实时告知旅客。
首要令社会重回正轨 1成旅游业者零收入
若情况持续恶化,相信部分企业经营受损,或令更多香港打工者丢失饭碗,因现在建筑、旅游、零售和饮食业的就业人数占全港就业人口的1/3。
麦萃才表示,港府应思考是否需要某程度上支持,包括提供信贷协助,降低企业的财务压力。对于受影响的从业人员是否需要提供一些培训和援助,特别是从事旅游业相关的人员,相对专业性不如其他行业,转职或较为困难。
不容乐观的经济数据已反映香港症结,而相关从业者才真是苦不堪言。
2019年8月1日至10日进行的旅游业调查显示,包括导游、领队,以及旅游巴士司机等旅游业相关雇员,有997名受访者在过去2个月接待的旅行团数量,与2018年同期下跌约7成。因接待旅行团减少,旅游业雇员收入平均跌幅近74%,超过1成人更是“零收入”。其中有受访者透露,需要借款维持家庭开支,若持续恶化或面临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