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居港口城市
苏利冕(副市长)
“六个加快”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深入研究宁波市情基础上提出的“十二五”重大战略决策。“六个加快”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作为基础和载体,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一、关于加快构筑现代都市问题
现代都市是在融合、吸收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如网络化发展理念、精明增长理念和以低碳、和谐、创新为特征的奥运、世博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俗地说,现代都市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以新型城市化为支撑,由中心城市和外围组团及附近城市群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基于低碳、和谐、品质、创新的现代化都市区域。
现代都市的核心特点就是新型城市化,主要特征是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友好。“十二五”时期,以新型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宁波必须以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为着力点,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不仅符合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也是对“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六大联动、六大提升”、“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更是宁波城市发展历程的必经之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实现途径,每个城市的发展之路难以复制。综合考虑国家对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结合公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期望和宁波的发展现状,我市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定位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居港口城市。并通过提升功能、提升品质,实现“亚太国际门户、山海宜居名城”两大核心目标;未来五年宁波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投入9000亿元用于推进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达到70%,构建活力高效开放的空间结构,形成以中部为核心、以余慈和宁(海)象(山)为两翼,以卫星城、中心镇为节点的“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化”现代都市新格局。
为加快现代都市建设,实现品质之城新格局,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科学规划才能科学发展。要高度重视对事关全局的重大规划的前瞻性研究,树立品质至上的理念,切实提高规划设计品位,充分融合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注重细节的把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倾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传世之作”。
二是要坚持以民生为重构筑现代都市。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是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必须充分体现这一最高理念。近期要把“三江六岸”城市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作为构筑现代都市区的重中之重和早日造福群众的首选之地,着力打造核心区“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三江口一小时步行圈和“十里水乡”水上游览系统,把宁波最美的、最具特色的风景展现在市民面前。
三是要坚持以“智慧城管”助推“六个加快”。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组建起“覆盖全面、运转高效、全国领先”的“智慧城管”系统,把城市管理作为当前宁波“树形象、上品位、赶先进”首要的第一位的工作,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助推“六个加快”战略的实施。
四是要坚持以特色塑造彰显宁波城市之美。文化是城市的底蕴。城市特色既体现在城市的外在形象,更反映在城市的内在文化品位。要深入挖掘和全面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体现现代都市的文化品位和鲜明特色,增强宁波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关于加快打造国际强港问题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宁波发展的潜力、动力所在。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我市作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的战略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强港是国际大港发展的必然选择,不是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而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并重发展。不仅强在港口本身,还强在与港口关联发展的产业集聚、集疏运体系、贸易方式、管理模式、生活品质及政务服务等诸多方面。国际强港的要求包括:海洋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产业的集约和高端化发展,贸易物流服务功能的提升完善,管理的高效和智能化,较强的港城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宁波港已经迈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但对照国际强港的要求,我们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竞争力、临港高端服务业、港口资源配置和贸易功能、港城协同发展等方面存在“短腿”。
宁波打造国际强港要以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为引领,以“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以管理机制创新为动力,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并重发展转型,加快宁波港口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和大宗物资集散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一个确保、两个转变”:
“一个确保”就是要继续保持港口吞吐量的领先地位。港口吞吐量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和进一步做大,是港口竞争力的充分体现,也是港口做强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整合现有港口资源,提高岸线集约化利用水平,扩大集装箱和大宗散货的吞吐能级。2015年,要努力实现货物吞吐量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标箱的目标。
“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要加快推进由国内中转港、远洋干线港向国际枢纽港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要优化港口的集疏运体系,加快拓展市场。二是要加强港口的国际国内合作力度。三是要提高港口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二个转变”就是要加快推进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有四项重点工作:一是要提升港口的物流功能。二是要加快发展航运服务业。三是要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四是要增强金融和信息的支撑水平。
打造国际强港,还需要积极争取共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政策,争取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好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有关政策。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进程,更有效地做好港城互动发展等这些文章。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实现路径·关键环节
陈仲朝(市发改委主任)
产业升级作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六个加快”战略之一,不但是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破解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再创竞争新优势的有效选择;更是关乎“六个加快”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举和重要支撑。
一、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努力做到六个结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从宁波实际来看,在“十二五”这个重大的发展转型期,需要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空间,同时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加快升级,共同推进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立足实际,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对临港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延伸产业链;同时又要前瞻谋划,加大力度,创新政策,注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的培育。
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相结合。产业升级,既要依靠增量投入,也要注意存量的调整,即现有资源的再配置。存量产业在调整时,一定要立足实际,尤其要有机地将产业梯度转移与总部经济的培育结合起来,加快推动产业链两端的延伸,努力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倒逼”、行业“互逼”,促进企业形成“自逼”机制,主动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节能减排的转型升级之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有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集聚集约和产业链延伸相结合。要在重视块状经济空间、地域集聚集约的同时,更加重视做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走向品牌发展之路,提高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和扩大开放相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化解产业发展的瓶颈,激发要素资源的活力。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产业的开放,以开放引导要素资源的汇聚配置。
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重点实现三大突破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个百分点以上。强化投入支持政策的创新导向,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对企业的支持,须将企业是否有R&D经费投入作为必要条件(商贸流通企业、金融企业除外),逐步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同时,以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方向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引导带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延伸价值链,提升产业链。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提高石化、汽车等重点行业产业链的规划设计水平;努力按产业链要求,招商选资,做好生产力布局;集中有限资源要素向生产链布局和倾斜。
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服务业的融合。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等新型产业业态的发展。围绕制造业的两端产业链延伸,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做到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上,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构建和谐两型社会
徐畅成(市环保局局长)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立健全了领导组织和责任考核体系,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保障措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循环经济试点稳步推进,污染整治和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基层绿色创建广泛开展。回顾过去,我们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与市民的期望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三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与社会公众的实际行动存在较大反差。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要突出生态建设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协同推进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科学编制及实施。切实增强生态建设规划意识,强化其引导作用,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旗帜和方向;遵循生态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为宁波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充分发挥生态建设规划对区域专项规划的约束作用。突出抓好规划环评,以区域的“环境优化”促进工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切实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确定的功能区划原则审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布局中的基础性指导作用。
二是突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倒逼驱动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以确保“十二五”减排指标完成为硬杠杠加快实施工程减排;严格把好火电、钢铁、印染、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的环保准入关,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突出抓好管理减排。注重节能与减排的一体统筹和协同调控,切实把污染减排的着力点放在扩面、深化和挖潜上。要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双重控制,倒逼驱动行业产业改造升级。必须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加快开发低碳环保技术,切实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三是突出解决好焦点环境问题,切实保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积极探索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力争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全面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着力做好中心城区的禁煤工作,严格实施原煤消费总量控制,深化实施非电行业脱硫,加快推进电力行业脱硝。要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水源监督监测和应急响应措施,全力保障宁波人民的饮水安全。深化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加快实施电镀行业整治,纵深推进印染行业、精密铸造行业整治,确保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此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还要高度关注、深层次思考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等问题的解决。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
走在前列 普惠民生
詹荣胜(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实现“六个加快”重大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顺应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充分认识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性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及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它是民生取向的发展导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民生取向的发展导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和矛盾,体现了民生取向的发展导向。
二它是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我市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为实现基本现代化打好决定性意义基础的关键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GDP的增长,经济的现代化,更包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宁波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基本矛盾没有根本消除。通过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推进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缓解现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它是回避拉美陷阱预期的客观需要。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中等收入陷阱”。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实现民生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生需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消费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变,动力需求从外需增长向以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消费为主的内需增长转变,有效避免拉美陷阱和社会动荡。
二、准确把握加快提升生活品质的主要内容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我们综合考虑了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走在前列、提速发展、整体提升,以项目为载体,以投资为抓手,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通过推动“五个提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态宜居质量、提高生活保障能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满足“四种感受”让居民生活充满安全感、富足感、舒适感、认同感;实现“六乐并举”乐居、乐业、乐学、乐行、乐养、乐闲,让全市居民就业体面、住有安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出行顺畅,买用放心、游玩舒适、生活有尊严,家庭有保障,拥有安全感,享受幸福度。
经过五年的努力,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教育水平更加优质、身心体魄更加健康、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居民收入向更高水平迈进,居民生活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八大工程”,包括就业富民工程、保障惠民工程、卫生健民工程、教育强民工程、文化育民工程、和谐安民工程、服务利民工程、关爱帮民工程,80个项目,五年总投资945亿,2011年当年投资177亿,通过项目建设和投资落实,推动生活品质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