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不是中国妇女生育率越低越好 总人口增长速度越慢越好 未来总人口的基数越少越好 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口国情及变化趋势 这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真正“实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33972万人,比国家“十一五”规划所规定的2010年总人口控制目标136000万人,少了202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相比,10年共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0.57%,增速相当于1990-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的一半,这反映了妇女总生育率不断下降,估计在1.6左右,大大低于生育更替水平(为2.1)。
随着生育率惯性下降,今后十年人口增长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仅明显低于刚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0.72%,而且总人口规模还明显低于该规划所提出的139000万人的约束性目标,估计可能为136500-137000万人之间,少了2100-2500万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提前进入零增长(即小于0.2%)阶段。
全国人口普查是基本国情的调查,既使我们对总人口及其构成、分布和特征的“家底”心中有数,又可以让我们对未来人口增长惯性及挑战未雨绸缪。但与前面几次人口普查不一样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不是中国妇女生育率越低越好 总人口增长速度越慢越好 未来总人口的基数越少越好 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口国情及变化趋势 怎样前瞻性地预见、主动地适应、积极地应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挑战 怎样为后人减少人口负债、增加发展红利 这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真正“实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中国人力资本大幅度提高
过去十年,不仅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为10.46%),而且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也超过了10%(为10.12%)。中国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历史记录,也创造了人力资本增长最高的历史记录。
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从2000年的4563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196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14068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87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4%;两者合计人数从2000年的18631万人提高至2010年30763万人,与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为31323万人)接近。预计到2020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将突破2亿人,高中与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将接近4亿人,大大超过美国总人口,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总量的两倍,在考虑到中国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加速趋同的情况下,这就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人才资源强国、世界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最丰富、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明显扩大,是六普数据所提供的中国人口国情最大亮点。中国大学文化程度人口集聚趋势也更加明显,北京、上海等迅速成为世界级人才城市。北京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1990年只有100万人,2010年达到617.8万人;上海从1990年的87万人达到2010年的505.31万人;天津从1990年的41万人达到2010年的226.16万人;尽管重庆2000年仅为87万人,但2010年达到249.3万人,年平均增长达到11.15%,是四个直辖市中最高的。四大直辖市合计占全国总数的11.5%。可以认为,北京、上海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不仅居全国各城市之前列,也居世界各大城市第一位与第二位。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不仅是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有效市场需求发展演变的强大推力。城市化本身就是一场社会结构的变革,特别在其影响下家庭结构从传统“大家庭”不断演变为“小家庭”,即家庭平均人口迅速下降。
2000年,中国家庭平均人口为3.44人,2010年就已经下降为3.10人。家庭住户的迅速增加会对住房需求产生巨大的有。例如,2010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3亿平方米,相当于美国最高峰时销售面积的3倍,更相当于日本的10倍。这说明人们的住房需求非常旺盛,也是房价不断攀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从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仅有的1.7亿人增长到2010年的6.66亿人,这比两个美国总人口还要多,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9.68%。“十二五”时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成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城镇人口为主的社会转型,以目前的速度来看,2011年将是中国城乡人口比例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之年,即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从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来看,2000年达到了13.9%,到2010年提高到17.7%。展望未来,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仍然呈现加速趋势,也面临城镇内部一体化的发展任务,即使超过2亿的农民工能够“安居乐业”并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真正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