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撤村并居”不能胡来
时间:2010-12-21 14:34:2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马跃成 

这些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不过最近一项旨在彻底改变三农被动局面的“撤村并居”计划,却让人揪心着急。

撤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撤村并居”的是是非非

今年夏初,河北省任县邢湾镇穆口村42岁的村民张振强一家四口告别了五间平房的老村旧院,搬到了村边上刚刚落成的新居民示范区“金湾梦都”一期的楼房。

与张振强一起陆续从老村搬入新楼房的还有300多户穆口村村民。他们都是河北省“改造”村庄行动中受影响的农村居民。

2009年河北省启动了“农村新民居千村示范工程”,在已建成100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之后,河北省决定从今年开始三年内再规划建设与改造650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这场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改造行动的背后动因之一是土地——以“拆村”方式来减少农村宅基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调查显示,新民居建设将节余建设用地约50万亩。

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农村人口外流,不少地方出现了“空心村”,土地浪费严重,而随着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却日趋紧张,两者的置换既可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在以“用途管制”和“城乡分割”为特征的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下,“撤村并居”的做法被不少地方政府和官员认为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但是,在这股风潮中,也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的情况,导致部分农民权益被变相侵害。有专家就表示出了与地方政府完全不同的意见,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是地方政府为谋取利益而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掠夺,并可能导致农民“上楼致穷”、建筑资源被大量浪费、环境污染加大等隐忧。

在河北廊坊,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生态文明村的董家务村,如今已成一片废墟,大片新修的村居在铲车下倒塌,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被铲平。

今年8月份在海口举行的“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国际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此前,在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指出,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发展到很尖锐的程度。如何“找地”,也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据了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本意是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然而这场以政策为依据的“运动”,目前却被指是曲解国家政策,为地方土地财政所驱动,正在演绎为违背农民利益、以地生财的新途径。

据相关媒体报道,河北某村的农宅按每平方米600多元估价,而楼房按每平方米800元卖给村民。一些地方政府并未按照承诺的以宅基地换房,而是根据房屋的建筑面积换房;还有一些地方建设者故意建设面积较大的房屋,农民不得不以商品房的价格购买多出的住房面积。令人心忧的是,在这场农民“上楼”的运动中,问题不仅如此。不少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镇里找不到新的工作,而且生活开销很大,新生活面临一定困难。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顾益康善意提醒说,“大规模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对于不种地的农民可以建楼房集中居住,但纯农区则不一定适合,否则就会出现‘挑着粪担上电梯’的尴尬现象。”

熟悉基层情况的山东聊城市委党校副教授夏正智认为,“要通过建设中心城市的办法来吸引农村居民进入中心城市居住和生活,而不是以村改居的方式强制农民‘被城市化’。”

有人算了一笔账说,100万户农民上楼,至少省出70万亩地,50万一亩就是3500亿,100万亩就是7000亿,什么事干不了?通过“撤村并居”,轻松获得数千亿的卖地收入。倘若全国各地都这样做的话,“撤村并居”无疑将演变成土地财政的“升级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指出,所谓的“拆村”和农民“被上楼”,根源都在土地利益的博弈。如果地方政府只是抱着“以地生财”的目标不放,长期以来的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将在“撤村并居”过程中进一步加剧。
 

蔡家洼村样本值得关注

北京密云有个叫蔡家洼的半山村,几年前蔡家洼就脱离了传统农业生产,村民也撤村上楼了,但是蔡家洼的变身没有离开蔡家洼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蔡家洼颠覆了我们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的认识。这里的三农其实是个很好玩、很有创意、很优美的事业,这个农村的工业化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一条龙的产业链。这里的实践证明所谓的城市化,倒不如新农村化,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更有生命力。

蔡家洼旧村改造项目以集约农村用地为基本理念,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特色林果观光、采摘等为基础,发展无污染深加工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作为域内产业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蔡家洼村原有宅基地2200亩,通过引进一家企业搞生态农业、旅游工业,腾退1700亩宅基地搞开发,只用400亩土地建设村民住宅小区,现在每家都有100平米左右的住房两三套。据初步规划设计,先期准备拆迁原有松散型院落式平房,在原村址主路以西筹建14万平方米搬迁楼,以多层住宅为主,创造清新雅致、格调高尚的村民住宅园区。在小区配备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健身中心、活动室等附属设施,考虑农民生活特点,这次改造工程还将为每户家庭修建储藏室。
通过集约出的大部分土地用于发展规模种植、科学种植,提高林果、粮食产量;通过林果加工、粮食加工,解决林果、粮食的销售,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附加值,提高收益水平;同时通过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特色采摘等项目带动商业,餐饮,住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满足观光旅游及特色采摘活动的需求,该村将把原规划为2500亩的巨龙观光采摘园,扩大到4000亩,栽植精品果树,扩建热带水果大棚、蔬菜大棚,发展高效精品观光农业,此外,还初步规划在樱桃园及热带果园以南筹建8-10万平方米的高档餐饮住宿区。

蔡家洼通过与企业联合,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进行旧村改造,推进郊区城市化,实现城郊联动发展。在规划先行和适当集中的原则下,进一步拓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按照绿色景观隔离农业、精品农业、半山区果草牧一体化农业和山区生态林业的四圈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精品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从农业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产业发展,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商务港的旅游农业形象。

企业通过租赁村民的土地搞生态农业,他们叫设施农业,生产纯绿色食品。把原来只能靠天吃饭的玉米地,搞成了高附加值的精细农业。企业和村委会合作盘整1700亩宅基地,搞了个观光工业园,引进了十几家企业,不但安排本村的几百名劳动力,还能吸收附近村镇劳动力几千名,同时村里的社区工作也提供了不少的工作机会。

带城市走进自然,让农村改变模样,这就是蔡家洼的发展之路。当地工业生产需要的原料为附近农村的农业生产找到了销路,开发旅游项目又发展了第三产业。一个蔡家洼,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子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重要课题。蔡家洼村在旧村集约改造方面有许多好的尝试。该村通过旧村改造,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整合农林产业综合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项目起点高、规划细、重点突出、资源配置有特色,有很强的持续发展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认为,部分农村土地被城镇化使用后,其中的收益也必须返还给被城镇化的农民。一些腾出的土地指标不仅要关注大城市发展需要,更要关注农村就近的中小城镇发展用地需求。通过推进中小城镇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岗位。

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发展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旧村改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地方政府应该不仅关注住房城镇化,更要关注农民就业、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城镇化。这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不是把十多个村庄简单归并了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