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场地高差创造美妙的地面感知体验
时间:2019-03-12 14:44:4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韩西丽 

97889b3a1feaa06081e89e514a7fc94f.jpg

      韩西丽: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博士、副教授

      城市化委员会交通运输专委会专家顾问

  韩西丽,北京大学博士、副教授,欧洲景观设计学教育联盟(ECLAS)会员,瑞典隆德大学可持续城市研究室(SUDes Urban Lab, Lund University Experts AB)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户外空间与儿童健康、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感知及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曾主持完成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城市邻里空间特征对儿童感知及户外体力活动的作用机制41001089”,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空间过滤渗透性对儿童非机动通勤的影响强度与机制研究41471119”,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其它纵向及横向课题共3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城市感知》一部,编著出版书籍3部,参与出版其他专业书籍6部;曾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5成就奖”、环保部“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奖励等奖项。

  一座环境友好、家居的城市,是指用身体去感知并能获得美好体验的城市。近10年来,笔者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上百个城市的户外空间场所,探寻获得美妙感知的秘密,我将其归纳为“地面体验”、“借景”、“城市通道”、“接近感”、“安静制造场所”和“时间层”六大规划设计原理。本期专栏文章,我们继续谈谈“地面体验”原理中,场地高差在感知中的角色。

  广场上的斜坡创造不同的感知机会

  与平坦的场地相比,坡地或有台阶的场地降低了障碍物对视觉感知范围的影响,提供给人们更多一览全局的机会。

  意大利锡耶纳的坎波广场,是诠释场地高差感知服务的典型案例。该广场位于山地之上,尊重并依照自然地形而建设。虽然广场最长边大于100米,但高差较大的地形提供给人们瞭望广场另外一边人群活动的机会。在坎波广场上,每天都聚集着许多当地居民和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发生的活动丰富多彩,各项活动可以互不干扰、同时共存。在这里,视觉交流、声音交流、触觉交流甚至嗅觉交流交融并存。

  高差不但能成就大型广场的活力和吸引力,也能打造出令人流连忘返的街头小广场。意大利锡耶纳市的设计师将地形这个功效利用到了极致,除了坎波广场之外,还有许多街头小广场在空间组织上可谓精彩绝伦。如其中的沙林贝尼广场,1米多的地形高差,塑造了安静和繁忙并存的空间氛围,将场地细分成从高到低的供人们独处、聚焦和通过的三个氛围完全不同的子空间。

  隐垣(Ha-Ha)的神奇视觉功效

  城市绿地往往因为建筑物及道路等的干扰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从物理空间和视觉上均是如此。英国自然风景园常用干沟式的“隐垣”作为花园的边界,没有园墙,在视觉感知上,园景与周围的田野连成一片。这种造园手法来自当地的农业景观,最初是为阻挡羊群出界,将边界隐藏,最大程度上维护了景观在视觉上的连续性,被广泛应用于园林设计之中。

  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使得城市绿地的连续性难免被降低,包括视觉的连续性。不过,爱丁堡市则将隐垣的造景手法结合地形高差,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公园的设计当中。王子街花园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世纪初,这里是一处风景优美的谷地,小溪缓缓流过。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火车站及城堡北侧新城区的建设 ,河谷逐渐转化成一处城市公园,不过穿越河谷的铁路线对公园的自然风光从视觉及听觉上,均产生了巨大干扰。

e493f5743dfc4c6bed1a548a6b093551.jpg

大约3m的地形高差在延续山坡地形的大背景下,在尺度巨大的广场上赋予人们视觉上的控制感,无论你身处那个角落,都可以将整个广场上形形色色的活动尽收眼底。延续当地建筑材料——红砖于广场的铺地,在广场和建筑之间创造了空间上的高度一致,其防滑、耐磨以及快速吸水和排水的性能也为人们坐息及步行其上创造了安全和舒适的条件。(意大利锡耶纳坎波广场)

  “隐垣”景观设计手法的介入,轻而易举地消除了这些负责因素:在谷地较低处布置壕沟,疾驰的火车非常隐蔽地由此呼啸而过,巨大的声音被巧妙地限定在壕沟和两侧种植的绿篱之间,为公园赢得一份难得的宁静氛围。如今,城市建设已将王子街花园包围,这里倒像是城市的一片绿洲。

1a725f1e0de3fe8a8f138dbc13e59864.jpg

1m多的地形高差将场地细分成从高到低的供人们独处、聚集和通过三个氛围完全不同的子空间。(意大利锡耶纳沙林贝尼广场)

  户外台阶的尺寸决定是座椅还是障碍物

  台阶是场地高差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台阶与坡地拥有强大的触觉吸引力,人们喜欢在其上坐息、放松身心。可坐息的台阶支持了市民在户外最为基本但需求最大的静态活动,满足这种基本需求的城市户外空间往往充满魅力。

  台阶开始于较高的地面,结束于较低的地面,台阶既是空间的“边界“,也是“中心”。双重身份让台阶空间既能聚集人群,也能组织和引导视景。英国汉堡市哈芬新城区就是典型案例。

  纽约高线公园内有一处台阶的设计可谓精彩绝伦。该处台阶面向一条城市主要道路,川流不息的汽车成为这场“电影”演出的主要内容,不过依然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造成该处场所成功的另一个环境因素,是这里有别于其他城市道路的嘈杂,玻璃隔板的介入,巧妙地消除了来自繁忙道路上的噪声干扰,留下的是相对安静但依然繁忙的城市交通景象,木质台阶在一年四季提供的温和、舒适的触觉感受,进一步提升了这里的吸引力。

  地际线——建筑与地面的辩证关系

  在相对平坦的场地之上,地形需要设计师去有意塑造,大开大挖往往劳民伤财,且不够自然。一些建筑师更加积极大胆,他们尝试将绿地延伸到建筑的屋顶,或者将广场延伸到建筑的屋顶,旨在打破以往建筑与地面之间黑白分明的界限。利用人工坡地或者台地,引导人们在不知不宽中登上建筑的顶部,尽情地感受风触摸皮肤、尽情地将城市俯瞰一番、尽情地仰望天空壮美的云彩或者贪婪地享受阳光的爱抚。

  奥斯陆歌剧院和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等公共建筑正是对打破建筑与开放空间之间的界线的新的尝试。奥斯陆歌剧院由建筑师罗伯特·格林伍主持设计,由地面倾斜抬起的白色大理石地面,魔幻般地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引至建筑顶部平台,整个过程如同爬山一样,充满乐趣。在这里可以眺望奥斯陆海湾和周围的丘陵山地,也可以眺望城区密密麻麻的建筑群。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上,由建筑师本特姆·克劳威尔设计的市立现代美术馆,该座建筑西北侧部接城市街道,而东南侧与广场上的草坪相连,由地面倾斜而上至建筑屋顶的草坪,使得建筑拥有了地景建筑的特点。逐渐抬起的草坪向东南方向倾斜,为市民斜躺在柔软的草坪上尽情享受温暖的日光浴提供了好的会。该建筑在与城市街道和广场对话的过程中。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立面及整体印象,做到与场地背景的最大融合。

b380ba7281295dea4accb46a7205a4b8.jpg

谷地内层丰富的绿色风景与城堡连为一体,隐垣手法将通过场地的火车线路完全隐蔽,维护了公园的视觉完整性和宁静的氛围。(英国爱丁堡市王子街花园)

  无论是奥斯陆歌剧院还是阿姆斯特丹博物馆,都成功地打破了建筑与地面的边界,二者相互交融,地面向建筑延伸,很难说出建筑究竟开始于哪里、终止于哪里。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些场地总是坐满了说说笑笑的人们,它们俨然已经成为城市里最独特、最受欢迎的公共开放空间。

673e25ddaa93438e0a45cbf30df7a65d.jpg

英国爱丁堡市王子街花园剖面示意图。

  微地形制造空间层次 人们的眺望偏好不仅仅限于欣赏远处的风景,即使是小范围的眺望也能带来愉悦感,接近身高或者超出身高的微地形,就会瞬间改变我们和周围事物在竖向上的位置关系,并丰富视觉感知内容。清晰的边界会赋予微地形强烈的场所感,这时的微地形犹如雕塑般,吸引人们们攀登其上,可以欣赏在地平面上所看不到的风景及事物,例如欣赏一下连成一片且随风晃动的树冠、窥探一下办公楼二三层房间的室内家具及活动,或者躺在朝阳的草坡上晒晒太阳、欣赏云过天空。微地形令这些有别于平地上的感知机会在咫尺之内即可拥有。

472e1dfe71a9b303948d69ee75adacbb.jpg

台阶开始于较高的地面,结束于较低的地面,台阶既是空间的“边界”也是“中心”,双重身份让台阶空间既能聚集人群,也能组织和引导视景。(德国汉堡市哈芬新城区)

88d832ef778420664d9a1080c97c2922.jpg

一处聚集和眺望的场所,玻璃隔板消除了来自繁忙的城市道路上的汽车噪声,人们喜欢坐在一年四季温和、舒适的木质看台上俯瞰川流不息但“安静”的城市道路。(美国纽约市高线公园)

  微地形的服务人群与其尺寸大小有关,一个顶部不到1m高的圆锥地形,往往会成为儿童们的最爱,他们会跑上跑下,或者偶尔能成功地在地形的最高处站立片刻,就会高兴得不亦乐乎。而这种袖珍地形对于成年人的吸引力则十分有限。当微地形的高度增加到和成年人身高近似或者更大的尺寸,其服务人群就会变得更加广泛,有的人会跑上跑下锻炼身体,有的人会躺在草坡上安静的休息,有的人则会舒服地坐在草坡上看书、和朋友聊天。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微地形的表现形式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不同。与西方人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城市中的微地形表达得更加隐晦,地形高差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显现。

8ddba23c57400a5e64045d93e2707ed3.jpg

9916021694c55a1030d1a5fbfe3e1449.jpg

  北京市天坛公园内的丹陛桥堪称经典。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长360m、宽30m,是一处体量巨大的砖石平台。丹陛桥呈南北走向,连接園丘和祈年殿,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丹陛桥开始于南端的地平面,北端高出地表约4.5m。拾高的步行平台带给游人强烈的场所感和空间优越感,由南到北行走其上,约1%的坡度几乎不被身体所感知,但视平面却在随着坡度逐渐上升,平台之外的人、树木以及远处的城市不断矮去,风也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轻轻地吹过脸庞,在耳边发出嘶嘶的声响。随着平台的不断升高,周围的城市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一种走近天空、触摸天空的感觉油然而生,游人便陶醉在天空的广阔之中,场所感也愈加强烈。

  总之,微地形可以改变人和环境的对话关系,让人们在“突然”或者“不知不觉”之中感受环境的变化,并尽情地享受地形所制造的空间层次。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S.P. B. Perkins, N. H. , Nelischer, M. ,1998. Residential lawn alternatives : a study of their distribution, formand structur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2(2-4): 135-145

  2、Robbins,P. ,Birkenholtz,T. ,2003 . Turfgrass revolution : measur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American  lawn [J] .Land Use Policy , 20(2):181-194

  3、Zipperer, W. C. , Zipperer, C. E. , 1992.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an urban park[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2(1): 1-10

  4、Talbot, J. F. , Kaplan, R. , 1984.Needs and fears: The response to trees and nature in the innercity[J]. Arboriculture, 10(8): 222-228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