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在我国,年人均CO 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从细节开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表示:“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比如,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既干净卫生,又自然滋润;茶叶渣晒干做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出门购物自带环保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等等。
此外,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相比,林业碳汇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破解低碳生活三大困惑】
尽管“低碳生活”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人们还普遍存有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困惑一:实现低碳生活是否意味着降低生活水平?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如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太阳能提供电源,并且加入智能控制,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低碳生活离日常生活太遥远,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专家表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但只要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比如,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克;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困惑三: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专家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务者。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都会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