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AI这么热,那么工作好找吗?记者调查
时间:2018-11-29 13:08:54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俞任飞 

人工智能发展火爆引发连锁反应:学校开专业,企业抢人,外行也投身其中

  最近,有消息称,人工智能(AI)行业发展火爆,导致这个领域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企业纷纷抢人,甚至没出校门就已经被“预定”了。

  同时,AI应届博士年薪已经涨至80万元。

  近日,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人才与智力交流会上,更有企业开出高薪,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

  在不少人看来,学习人工智能,似乎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但是,这个金饭碗真的这么好捧吗,钱江晚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从电梯工程师投身人工智能

  9月中旬,罗文国(化名)在英国完成了人工智能学习。回国后的2个多月里,找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外面说月薪80万,我看高的80万还差不多,很多都是噱头。”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他并不同意。

  这不是罗文国第一次找工作。

  2014年,从国内知名工科院校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罗文国很快在苏州某电梯企业谋得一份工程师的工作。“起薪七八千元,主要是根据项目进行各类扶梯的设计。”这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他并不太满意。

  工作3年后,罗文国选择了离职。这不是一次草率的选择。“工作以后,我就一直在考虑,”转行对他而言,是可以理解的抉择,“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是最赚钱的行业。”

  来自浙北乡村的他,薪酬是他在大城市立足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电梯行业的成熟度,也让他少有发挥的空间。“就连我们老板,也收购了一家机器人公司。”“智能制造”的转型大潮下,罗文国不甘落后。

  去年7月,罗文国申请到了全英前十的院校,攻读机器人专业。但当时,他还没有决定自己最终的方向。

  契机源自开学前的一次对话。“去师兄的实验室聊聊他的学习情况,他就说起自己在做人工智能。”这激起了罗文国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后,他决定投身人工智能。

  罗文国的同学里,有一半来自中国,他们中近10人,同样选择了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

  “小到现在抖音上的尬舞机,大到安防上的人脸识别,都在我研究范畴内。”罗文国解释道,一年时间里,他的研究主要是当下流行的姿态识别等领域。

  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都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从教材到老师,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导师教我们的很少,课本也几乎没有。”罗文国说,他的知识来源除了国外一些大牛的视频网课,主要是论文。

  任务很重,学习时间却很少。除了前期学习,罗文国认为自己真正深入AI,不过只有毕业设计时的三四个月。 一年的时间,对他转型人工智能,显然还不太够。实际上,直到回国后,罗文国的毕业设计都没来得及修改发表。

  但是时代在推着你往前走,他说。

  不止是在英国,AI热潮,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今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深度学习部门录取了8名博士,其中有6名为华裔。

  想找份好工作,其实不容易

  此前有报道称,企业并不直接去招聘会现场招募AI人才,因为太抢手了,这些人基本都不用去招聘会。

  即使是AI专业的应届生,也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来现场找工作,企业会早早通过导师或实验室找到他们;而对那些有经验的研发人才,猎头会主动上门联系。

  在经验丰富的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应届博士生相对于硕士生而言,更是“香饽饽”。他们大多已经跟随导师做过相关的项目,并因此积累了一定的AI技术和经验,因而很受企业的欢迎。有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他还不清楚如果招AI人才,具体要开多少价位。但他确定的是,这些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薪酬,还看重平台和稳定的前景等。他们要抢人的话,只能开价更高。

  但现实却给罗文国泼了冷水,找工作似乎并不容易。

  “如果能再发一篇文章,找工作可能会顺利些。”回国后,身处热门行业的罗文国的工作,却找得不算顺利。

  “刚回国的时候,阿里巴巴也来咨询过我的意向,我觉得职位和我的研究领域有些出入,就拒绝了。”罗文国没想到,由于错过了当时的招聘季,此后的机会越来越少。

  他有些后悔,自己当初的“偏执”。

  简历投出去不少,但大多没有下文。一次在滴滴应聘时,他问面试官,对于AI应届毕业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或看法。对方回应说很欢迎,也希望培养一些有潜力的应届生。但最终,这场罗文国认为“挺融洽的”面试无疾而终,“可能他们觉得我没潜力吧。”他苦笑。

  尽管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找工作的难度,远超他的预期。在他的朋友圈里,类似情况也不少见。“在英国的同学,好像都放弃挣扎了。”罗文国说,大部分同学都转投机器人等更加实用也更容易上手的行业,只有他因为爱好还在坚持观望。

  他把不受欢迎的原因,部分归结于“半路出家”。“我有个博士师兄,从材料转学人工智能,也是一年后才找到工作,”罗文国也了解过,“像我们从机械转的,企业嫌我们没有计算机底子,不够科班。”但伴随人工智能的火爆,非科班出身的转投者正越来越多。

  在罗文国的母校,去年他这专业的招生数量不过60人,而今年据他了解,已经上涨至100人。在国内,截至今年3月,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32所高等院校,已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大家都想占坑,以后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他思量着降低标准,一些大公司的实习职位,也进入了罗文国的考察范围。“实在不行,就干回我的老本行。”他表示,已经有一家电梯企业联系过他,开出的薪资比过去高出一半。

  罗文国依然保持着每天学习的节奏,他给自己设立的底限在明年春天。在此之前,他想再拼一把。

  AI博士生平均薪酬在40万元左右

  “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最欠缺的是高水平和交叉型人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企业高薪争取的,主要还是高层次的AI人才。

  据他介绍,类似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博士生,平均薪酬在40万元左右,“大部分就职于国内外一些知名IT企业”。

  在人工智能企业较为密集的杭州,创始人们同样为“招人”而头疼。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足够大,但真正的人才稀缺。优秀的工程师,市面上很难招到。”杭州大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明权说,目前该公司员工约40人,校园招聘和猎头招聘各占一半,2018年希望再招50到100人,不过在985、211或者行业内名校都“招不满”。他说,“一些好的大学里会有类似计算视觉方向的实验室,但离直接工作要求的能力还有一定距离。”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凸显了领域内存量企业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在此前的采访中,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自富也谈到,“人才荒”在新兴产业属于正常现象,但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此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宣布,于今年9月,正式招收全美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新生。

  近年来,国内高校持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但主要集中于计算机、自动化等数个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涉及人工智能的课程,可能只有区区几门。” 一位高校AI教研人员表示,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不能只通过现有专业知识体系,更应当围绕人工智能内涵本质,进行知识体系建设。

  完善人工智能知识与教育体系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一般的应用人才,而是真正培养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从根本上破解人工智能“人才荒”的现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