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30 12:30:38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西 木
号称“天眼”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近日遭遇到了尴尬。10月28日,其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FAST原定招聘24人,目前只招到半数,与预期相去甚远。
据了解,FAST正式投用后,启动24小时观测,科研人员需三班倒轮流值班,而现有的驻地人员只有20多名,为此,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此次在人才招聘。
此次招聘的岗位所涉及的专业都属热门专业,如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这些领域的人才也都是许多民企,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高薪招揽的对象。
相对于岗位的高要求,FAST此次开出的待遇,却让人觉得有些小气。此次FAST招聘的人员全部采用聘用制,一年的薪资大约在10万元左右,其中还包括驻地补贴。
所谓“聘用制”,说白了就是合同工,虽说近些年强调同工同酬,但与有正式编制的员工相比,依然是次等身份,在某些福利待遇上,还是会存在较大的区别和差距。
而具体到工资,一年10万元,坦白讲,并不算高。如果除去必须扣除的社保,到手的恐怕也就不多了。而据统计,2017年,FAST所在地贵州,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1795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则为79826元。由此看出,即便是放在当地来说,这种工资水平也不具备多大的优势,就更不要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了。更何况,科研人员还得面临驻地偏僻、条件艰苦,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等诸多现实困难。两相比较,这样的薪资待遇,招不到人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然,如果有人将“不重视人才”的板子全打在FAST身上,在我看来,也有失公允。给不了“高工资”,恐怕并非它小气,而是受条件所限的无奈之举。这也是当下人才市场化背景下,许多体制内单位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还是由于僵化的用人机制所造成的。这类单位招人,受限颇多,在编制满额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招人,那么其扩充人员的薪资就需要单位自行解决。在不创收的情况下,许多单位便只能从有限的经费中省出这笔钱。如此,“低待遇”自然便成了一种常态。
FAST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重要意义和对国内科研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更应投入更多资源于项目的建设与维护。虽说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总向钱看,但给予科研人员一个体面的生活,一份足以体现其价值的薪资待遇,恐怕也是像FAST这样的单位,今后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哪怕是在工薪待遇上有所倾斜,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眼”看得到遥远的星辰,也应望见自身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