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刘善桥,1956年11月生,湖北随州人;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湖北省委党校研究生
学历;历任湖北省随县高城公社团委副书记,书记;随州市南效办事处党委书记;尚市镇党委书记;随州市副
市长;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枣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襄樊市委副书记,枣阳市委书记,市人大
常委会人大主任;襄樊市委副书记;2002年11月任黄冈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3年1月当选黄冈市市长;
2006年7月任黄冈市委书记。
实现工业化要解决土地、资金两大难题
中国的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市场化的完善期、信息化的推广期、国际化的提升期。这“五种力量”叠加在一起,将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但老苏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那么,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快速发展?
刘善桥分析,作为老苏区,黄冈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更有力的举措抓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有利条件,推动一切变革和变化朝着促进发展转化。思想不解放,体制不创新,难题就难化解。当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土地制约、资金制约两大难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以开放的观念、开拓的视野、市场的办法来破解这两大难题。在破解土地难题上,首先要坚持向规划要地,例如,黄冈市团风县在但店建了一个“两型社会”工业园区,就得到湖北省委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坚持向项目要地,例如黄冈市的林浆纸一体化也纳入湖北省的重大项目,项目用地3000亩;再次要坚持向集约节约要地,要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能建3层的不建2层,在工业用地上,不能大手大脚,慷慨用地;第四要坚持工业项目用地优先,例如在西湖工业园把1000亩商业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第五要坚持向土地整理要地,要向盘活存量要地,要向清理土地市场要地等等,例如蕲春赤东河旅游项目投入8亿元后,土地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在破解资金难题上,要运用市场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抢抓国家创业板的机遇,推进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包装上市,直接融资,例如黄冈太子奶就将独立上市融资,全部资金用于黄冈的发展;二是优势企业间接融资,例如湖北省农行元月份放贷12个亿,仅黄冈投了4个亿,占全省的1/3强,1-2月全市新增贷款11亿;三是招商引资增加投资,例如江润造船投资1.2亿元,不要一分钱贷款,奥得赛投入5000万元,2万平方米的厂房4月份开工,1.2亿元的投资也不要银行一分钱;四是全民创业带来投资,到2月底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达到113822户,当年新增1750户,注册资本23.4亿元,新增3000万元;五是经营城市换来投资,去年黄冈市直投资4个亿,就是置换而来的。
走向城市化要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产业转移总是由低级到高级渐进式发展,一般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由消费资料产业向资本资料产业,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原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推进的过程。
在城市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那么,黄冈在打好工业化的基础上,怎样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城市化快速发展。
刘善桥认为,沿海产业转移的行动已经开始,高潮即将到来。老苏区一定要有备迎战,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思想准备。要用一种大开放的视野、大开放的理念来迎接产业转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上没有这种准备,就前怕狼,后怕虎,舍不得蝇头小利,总怕吃亏上当,要解放思想,换位思考。二是工作准备。要认真学习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要选择好产业,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对淘汰落后的产业,要挡住诱惑,坚持拒绝,绝不能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要千方百计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同步紧密衔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敢于拿出好项目、好资源、好资产、好区位来承接产业转移,不当守财奴。只图所在,不图所有,在合作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三是平台准备。产业规划、园区“五通一平”、企业落户必备的条件、政府作出的承诺、外商提出的疑问、所有问题都必须准备好,解决好。
根据中国目前的形势,沿海地区的“四个难以为继”(环境、土地、人口、资源),加上土地、劳动、运输等成本的节节攀升,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因此,沿海要实现经济转型,要进行“腾笼换鸟”,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刘善桥分析,黄冈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落户了一个大企业,就有可能培育一个新产业;有意识地围绕某几个已落户企业进行打造重塑,就有可能培育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从引企业—引产业—产业集群的承接目标。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也是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方面的需要,更是加快黄冈发展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有了好环境才能聚集大项目,有了大项目才能拉动大发展,从而通过工业化最终走上一条城市化发展之路。但是黄冈作为一个老苏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工业底子一直较薄,资本、人才、技术也相对匮乏,那么,如何实现突破?
刘善桥认为,客观形势和条件要求黄冈必须眼睛向外,借助外力,寻找外国外地资本。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好的经济环境,也就不会有更多工业企业和重点服务业的落户。当前,黄冈市在投资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必须把优化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在环境的问题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以降低产业转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为中心,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服务企业而不干扰企业,发展为大,服务为上;要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继续打造“低成本、零障碍、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的环境品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设施,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园区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产业关联、设施完备、环境优良”的要求加快硬件建设。要继续加大政务环境建设,重点是要以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环境。要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落实型、服务型、廉洁型”的效能建设活动,以此来推动干部队伍作风转变,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大局。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实现老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融入城市圈要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品位
实现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为黄冈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按照规划,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那么,这一宏伟蓝图如何实现?
刘善桥介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规律,结合老区实际,构建了城市化战略规划,但是黄冈的大头在农村,落脚点在农民,小城镇是重要载体,任务非常艰巨。
根据黄冈融入“武汉1+8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黄冈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建设鄂豫皖赣结合部鄂东区域中心和农村城镇化为目标,实行产业开发与城镇建设并举,发挥优势与形成特色结合,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互动,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加速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其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住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8%,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步,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实现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县城和市区,三分之一人口住在集镇,三分之一人口住在农村;市区和县城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建制镇道路全部硬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供电、邮电、通信、环卫、公交、供排水、消防、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完善配套,城镇居民住宅达到小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消灭城乡差别,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
根据现代生产力从极点开发到轴线开发再到网络开发的一般规律,黄冈市按“一个龙头,九个中心,三带展开,强点结网”的态势进行城镇的总体布局。即加快壮大市区中心城市,积极提升县市城区,大力发展中心镇,扶持升级口子镇,带动一般小集镇,成长一批中心村,形成以黄冈市区为龙头,各县市城区为中心,一批中心镇为重点,沿江、沿山、沿路的小城镇为纽带,100个中心村建设为补充,辐射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
城市化的过程是以城镇为中心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取决于经济龙头化,城镇经济份量占大头,才能起到城镇的作用。要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实力,发挥产业兴城的支撑作用;同时要强农兴城,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培植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逐步实现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促进农业的劳力、产品剩余向城镇集聚,形成农村城镇化的推力。还要兴工造城,依托城镇集中布局,推进工业小区集结;加快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每个建制镇要有一个5千万元的优势产业或产品。也要繁市活城,大力发展商贸、运输、通信、旅游、教育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等城市应有2个以上成交额过亿元的大型市场,小城市至少有一个,建制镇有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中心镇有5000万元以上的市场,形成内市联外市、大市连小市的市场体系。
要增强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必须突出特色。刘善桥介绍,黄冈通过突出“三色”,提升了城市品位,发挥了城市建设的形象作用。城镇规划、城市经济突出特色,制定特色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经济,走特色立镇、兴镇、活镇、强镇之路;城镇生态、城镇环境突出绿色,建山水园林城镇,创优美人居环境;城镇配套设施、城镇视觉突出景色,建精品,树形象,有景点,塑丰碑,提升城镇品位,升级城镇档次。在“武汉1+8城市圈”中,黄冈有其比较优势,在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中,黄冈将成为“武汉1+8城市圈”中重要的一环,相信黄冈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