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义乌:小商品之城迈向国际化
时间:2008-08-29 14:21:2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田红星  

【位置】 地处浙江中部,东经119度49分至120度17分,北纬29度02分13″至29度33分40″。
【规模】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6个镇;本地户籍人口71.6万,长住义乌的外来建设者100多
万;规划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95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7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义乌历史悠久,秦赢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公元624年改称义乌,1988年撤县建市;义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著名的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
【地位】中国小商品第一城,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国际性商贸城市。

义乌的巨变,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2007年,义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增长15.7%;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28亿元,分别增长31.2%和33.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55元,分别增长15.9%和16.4%;经济增长质量也明显提升,万元GDP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3.8%。义乌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同时,其城市化进程也成效显著;义乌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等称号。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之一,而2007年义乌这一指标是世纪之初的4倍!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倍!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数百倍!它以令人侧目的20%甚至30%以上的经济高增长速度,引领义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奔腾跨越,大大改变了义乌无依无靠、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累积起了一座“财富金矿”和“资本高山”的新城。

那么,为何一个无任何资源优势、也没有国家特殊政策“惠顾”的浙江小镇能创造系列奇迹?能在中国众多城市发展中独占鳌头?又能在世界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小商品搭建“世界大超市”

现在,小商品已成为义乌的城市符号和城市名片,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勤劳的义乌人农闲时节在自家门前摆地摊时,还属于“资本主义尾巴”。对于这条让人担心的“尾巴”是“割掉”还是“保留”,1982年,义乌县委却做出了超乎寻常的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并由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这在当时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当通告发出后,“义东”、“稠城”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整个义乌市沸腾起来了。

当然,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仅仅是政策上的放开、允许商品经营还是不够的。经过反复研究后,义乌政府又出台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从而开放了城乡市场,没有了束缚,人们纷纷涌向市场做起了生意,当起了老板,从此这座小县城也开始活跃起来。1984年义乌又开始实施“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使义乌人的经商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小商品,大市场,规模就能出效益”,这就是义乌人的生意经,从利润微薄的小商品做起,从而辐射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建成世界最大商品批发市场

“小商品、义乌造”这就是义乌的城市口号。义乌在资源匮乏,国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坚持市场取向,紧紧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加工业,不以物小而不为,做大做足做好小商品制造业文章,大力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制造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涌现了新光、梦娜、伟海等一批行业内的全国乃至世界“单打冠军”。义乌还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目前义乌市场商品的本地产品占有率达30%以上;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中国名牌产品7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市场经营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2005年,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联合发布的《震惊全球的中国数字》报告指出,义乌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2005年,义乌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浙江第一;2006年,义乌国际商贸城又成为全国首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依托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这一平台,义乌从1995年开始,连续13年成功举办“义博会”,如今“义博会”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最有影响、最有成效的日用消费品类博览会,是继“广交会”、“华交会”后的国内第三大出口商品展。

义乌用了26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个贫瘠小县到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蝶变,历史就是这样给了这个小县城一个机遇,并让它成长为“世界大超市”;具有“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市场美誉度,也使义乌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城市。

兴商建市加快城市化步伐

1982年,义乌率先在全国开放了小商品市场,进而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26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五易其址、九次扩建,实现了从最初的“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向大型现代化室内交易商场的跨越。创新是义乌市发展的永恒主题,26年来,义乌市也从简陋的集贸市场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由传统的“三现”(现金、现货、现场)交易,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2006年10月开始,由国家商务部和义乌市政府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重质量、守信用”市场、“守合同、重信用”市场称号。

80年代初,义乌城区人口仅2万多、面积只有2.8平方公里。对于当时的小镇居民来说,城市,还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梦想。然而,永不满足的义乌人,却一步一步地在追梦。十年前,义乌建成区面积也仅有3.5平方公里,而今天,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超过45平方公里。

高标准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

义乌市实现的大跨越发展源于高标准的城市规划。按照市域一体化规划理念,义乌专门对全市1105平方公里进行一次性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带规划,吸取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设计单位的“各家之长”,精心制订城市中心区的高品位规划,同时完成了社区布局规划工作,一些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形成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和30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

长期以来,规划是城市的“专利”。把农村发展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并且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各项规划,是义乌的一个大胆探索。而义乌市委出台的《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是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又一项新的战略部署。它围绕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目标,坚持市域一体、规划引领、农民主体的原则,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进行具体细化,包括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民充分就业、培育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内容。

目前,义乌全市城乡已基本实现道路、公交一体化,中心城区至镇(街道)已建成高等级道路,形成“十分钟经济圈”,通村公路全面实现等级化、硬面化。城乡垃圾日产日清,做到网络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全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8.6万名被征地农民全部有养老保障,46万名农民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乡村百姓开始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城市居民也可随时去体味农家之乐。

2003年7月17日“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问世,它集中了义乌全市上下的智慧,明确了城乡一体化行动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即:“四个区,三步走,二十年,一体化”——“四个区”即把义乌市域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三步走”即到2005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城乡壁垒消除、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基本建成国际性商贸城市;“二十年”即通过近20年努力,完成城乡一体化任务;“一体化”即推进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农业向企业转变,市域共享现代文明。

近年来,义乌每年投资数十亿元,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现已完成400多个村的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城乡一体污水集中处理、城乡一体饮用水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面达90%以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打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在全国首开外来人员当选市、镇人大代表的先河,职工维权工作经验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按照规划,义乌2010年将建成现代化商贸城市,预计投资150亿元以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大城市框架,强化现代化商贸城市的功能,做到市场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市民文明,使义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国内外知名的商贸名城。

义乌以商品市场为龙头,带动产业集聚,也迅速由小城市发展为大中型城市。义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聚合、裂变和催化的连锁反应过程,义乌在城市化方面取得了的成功经验,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国际化推动城市化驶入快车道

在中国的版图上,义乌虽是一个小县级城市,但是对外却敞开了巨大的胸怀,系列举措显示,在走向城市化之后的义乌越来越国际化了。2005年1月11日,浙江省第一张香港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义乌市颁发;2006年1月17日,浙江省第一张澳门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义乌市颁发;2006年4月3日,浙江省第一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义乌颁发;2005年,义乌市公安局被公安部授予短期赴港澳再次签注审批权、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证,使该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惟一一个被授权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权的县级公安部门;2007年10月,义乌开通县级城市第一条对香港的空中通道。

义乌至香港的空中通道开通,一座促进浙中地区经贸旅游发展的“国际空中桥梁”也在义乌架起,这对义乌乃至整个浙中城市群的经贸和旅游等方面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带动浙中地区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密切与香港的合作。

统计显示,国际化的香港给义乌不少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义乌国际化市场的繁荣。目前,已有101家港资企业投资义乌,总投资10.64亿美元;32家香港个体工商户在义乌领到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123家香港公司在义乌设立了商务代表处,占境外企业驻义乌办事处的10%。2005年9月成立的义乌国际商贸城香港馆,已有109家香港企业入驻,年成交额2亿元人民币。据义乌机场统计,从旅客构成当中,外商已占据半壁江山,2007年突破50万人次。

面向世界赢得无限商机

目前,义乌市场商品已出口到全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0%以上。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进行国际采购,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名外籍儿童在义乌就学;经批准设立的境外公司企业代表处有1340多家,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联合国难民署以及家乐福等10多家国际零售集团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在国际商贸城内开设了美国馆、韩国馆、台湾馆和香港馆。义乌商人“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在阿联酋迪拜就有2000多义乌人在经商,俄罗斯莫斯科有50多家义乌店,在五大洲均能见到义乌商人忙碌的身影。同时,义乌的涉外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义乌法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可管辖涉外民商案件的基层法院,义乌成为全国第一家设立出入境管理局的县级市和全国首个可以直接受理外国人在华就业行政许可的县级市,义乌还是全国首个获得出国展览权的县级市。近年来,先后有科摩罗、萨摩亚、多米尼克等五国元首来义访问,去年共有300多批国外使节、政府高级代表团到义乌考察访问。

如果说义乌十年前是“买全国货,卖全国货”,那么现在就变成了“买世界货,卖世界货”。义乌在进入城市化快车道后将越来越国际化,这不仅仅是指义乌的商品进口出口,还包括许多方面,商贸经济,文化产业,传统产品的价值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等等,这些都将通过义乌这一平台实现向全世界辐射的目标,从小商品舢板上起家的义乌正在逐渐变身为一艘国际化的巨舰。睿智的义乌人用他们的智慧不断地开拓进取,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转变,政府宏观战略的转变,又使义乌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赢得了更多的机遇和商机。

“二次腾飞”面临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业城市要求全方位的开放性,使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在其中相互碰撞、交流和融洽。但是在“世界是平的”的今天,国际化趋势给义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那么,义乌要实现向国际性商贸城市转型,该怎样创新现代城市功能、建立市场与城市发展的新机制?该怎样走一条国际化的城市与商贸发展之路?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专业市场已遍地开花、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义乌又该如何实现“二次腾飞”?

跳出义乌看义乌,依然可以清醒地看到义乌发展中不时显露出一些“缺憾”和“破绽”。“放眼全国看义乌”,同样是县级市,2007年,GDP超1200亿元的顺德与GDP1100亿元的昆山比肩而立,南海GDP也高达1231亿元,江阴仍坐拥1160亿元GDP。与这些“带头大哥大”相比,义乌的GDP还只是它们的三分之一。这差距,或许有着“区位不同,环境不同,政策不同”的成因所致,但这里面还有思想观念的差距、工作水平的差距、发展环境的差距和新时期创业激情和城市竞争力的差距等等。

正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义乌的不足在哪里?数字是最好的说明:各种要素资源制约义乌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和城市快速发展中的瓶颈现象日益明显。

首先,缺水隐患仍存。据统计,义乌市人均水资源量仅482方,为全国人均的五分之一。预计今后若干年城区原水供应量年均增幅在15%以上。水源性、时空性、水质性缺水三者并存。

其次,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

再次,一个“产出率”最能凸显企业的增长质量。据统计,义乌市工业开发区每亩平均年产出产值仅为20万元左右,与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每亩年产出100亿至300亿悬距相差甚大。全市目前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还处于萌芽状态。

第四,科技创新不足。义乌市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占0.4%。36%的专利集中在18家专利示范企业手中,全市仍有超过91.2%以上的企业未申请专利,约38%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约46%的品牌企业甚至没有专利;作为一个市场外向度很高,对外贸易活跃的国际性商贸城市,国外专利授权数量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此外,国民幸福指数、制度创新、知识竞争力、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等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义乌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是商业的主要动力,每一次商业变革的出现,都是以一定城市形态变化为前提。同时商业变革与发展,又促进城市面貌与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因为商业业态的发展与人均GDP的关系显示,商贸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义乌城市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就符合这样的规律。在新一轮大发展中,义乌既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同时它又是交织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之中。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30年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义乌经验”和独特的“义乌模式”,将使义乌在城市化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得更高更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