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态财富观与中国乡村幸福生活模式
时间:2011-06-02 10:26:2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孝德 

按照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财富观来考量传统的乡村生活,这是一种与工业经济时代财富增值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但是当我们用生态文明的财富观来看乡村生活时,则发现这恰恰是一种贴近生态文明的幸福生活模式。

主导工业经济的财富观,是一种货币化的财富观。由于货币化的财富必须来自交换,由此决定生活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人,必须通过交换获得货币财富,同时又通过市场将货币财富转化为满足消费的产品。你获得的货币财富越多,你的消费就越多,而你的消费又变成另一个人获得财富的机会。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富就是在这样一种生产与消费的互动中实现着财富增值。而最能够满足工业经济财富增值的生活方式,就是现代城市化生活方式,因为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所有消费都是购买的”基础上的消费,所以这是一种对GDP增长、对资本增值有贡献的消费。这种消费理所当然地受到政府和资本的鼓励,由此也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文化不仅仅是激励财富生产的文化,还有刺激消费竞争的文化。而基于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方式,则不具备满足GDP增长和资本增长的功能。所以,从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看,不仅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需要淘汰,而且这种与工业财富增值关联度很低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

如果现代人类没有遇到能源和环境危机,被现代主流观念认定的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立论就是正确的。但是从能源和环境危机催发下的生态文明的财富观看,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相反乡村生活也不是那么毫无价值。首先,基于满足GDP增长和资本增值、满足无穷贪欲的所有消费都依赖货币购买的城市幸福生活,是一种加剧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活。其次,我们也发现构成人类幸福生活要素的许多东西,既不能完全通过货币购买到,也无法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出来。与此相对应,当我们把视角转向乡村生活方式时,则发现当乡村生活方式为我们医治工业文明病反而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幸福生活模式。

首先,基于自给自足的低能耗、低成本的消费恰恰是符合生态文明价值的文明生活。什么是文明的生活?按照生态文明的标准,超出需求的高消费、高能耗的生活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生活。按照工业文明的生活标准,乡村特有的自给自足的食品消费、许多自我服务生活消费,虽然没有创造出能够增加GDP的交换价值,但为自己提供了新鲜、环保、安全、还不受物价因素影响的日常食品。这种自足的食品消费方式,按照传统工业化模式来衡量,是一种落后的方式。但是鉴于食品生产过度工业化导致的食品安全危机、传统乡村瓦解、土壤和空气污染等弊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回归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出现“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模式。这个全新的农产品模式,就是都市中的新农夫运动。目前在全美从事CSA的农场约1.25万个,占农场总数的0.5%。新农夫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经出现。这个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当我们希望通过农业工业化、城市化来改造的那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需要的东西。

其次,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使农民拥有了城市很难获得的有利身心健康、怡情养心的生态财富。不可否认,城市市民享有农民很难享有的医疗、教育、商业、城市文化等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但是农民也享有城市市民很难享有的、即使能够享有但必须付出很高购买成本才能获得的另一种高福利生活,这就是大自然恩赐给他们的生态环境福利。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虽然不能通过市场定价变成货币财富,并且这种环境福利尚未计入农民的财富收入中,但这并不影响其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在大城市病凸显的当今中国,农民享有的这种免费的生态环境则更加珍贵。

第三,乡村特有熟人文化环境和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活化石,而且也是医治工业文明病的最好解药。扎根于农耕或游牧生产方式和血缘关系的乡村文化,包含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禁忌文化、调节人际和谐的乡规民俗文化、彰显村民智慧和情感的乡土艺术文化。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道家、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当一个城市里的国学爱好者,在读老庄时,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来感悟什么是无为、知足者常乐、采菊东篱下的意境是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只要放下那颗躁动的心,在一个尚未被现代文化污染的乡村中呆上几天,你就可以轻易地获得读书无法得到的深度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解药,就在正被我们遗弃的乡村文化之中。

第四,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乡村生活正遭受着工业化浪潮的灭顶之灾,同时也正在寻找着立足新时代的新定位和新坐标。我们如此评价乡村的幸福生活模式的价值,绝不等于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认现代城市化生活的价值。在多元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并存中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均衡发展,是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按照生态文明观,我们既不是让中国的古老乡村文明就地定格封存,也不是让城市文明独霸天下。而是探索一种满足人类需求多元化的多元文明并存的新模式。乡村生活方式有现代城市生活不可替代的价值,如远离喧嚣、贴近自然的诗意环境,熟人社会、人情浓厚的淳朴民风,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丰富而神秘的民俗文化,低碳消费与高环境福利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大都市生活方式中所短缺的。

就像生态自然的平衡需要多样化的植物与动物一样,健康而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同样需要多样化的文化社会环境和多样化的消费生活模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