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的确,城市是人的,城镇化考虑的也是人。
6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年会上,与会专家用数据回顾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成就指出,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当中,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
6月22日,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发布会现场,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强调,城镇化的上半场是追求GDP的增长,“下半场必须转向以人为本。 ”在他看来,中国城镇化率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第二拐点”,城镇化速度将放缓。换句话说,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广度转向深度。
改革开放40年,青岛也经历了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由此,大青岛的总体布局慢慢成型。而这一切,首先就要归功于1978年-1990年间的几轮区划调整,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相继归属青岛,使青岛迅速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从1990年-2000年间,青岛迈入了城镇化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1992年,以青岛市政府东迁为代表的城市中心的转移,让青岛的城区面积大大增加,直接带动了青岛东部城区的飞速发展,为建设大青岛注入了力量。很多青岛人突然感受到,沉寂了多时的青岛,像是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拱起来似的,一下子长大了。
2000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青岛从侧重城区建设向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转变,从侧重扩展规模向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转变,初步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7年,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框架“三湾三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如果说当年的市政府东迁,改变了市区发展促狭的格局,构建起岛城的发展大框架,“三湾三城”则是打通了全市发展的任督二脉,大青岛融成一体,活络起来。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青岛城镇空间扩展、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持续推动青岛城镇化发展进程。
2014年,青岛市入选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率先探索城镇化关键制度改革。到2017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2.57%,位于全省第1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4.05、11.99个百分点。目前,我市有2个镇列入国家特色小镇创建范围、有11个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范围、10个镇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创建范围。其中城阳区棘洪滩动车小镇、平度市南村家电小镇、莱西市姜山新能源汽车小镇、即墨区大信太阳能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
记者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青岛坚守城镇化特色,传承城市风貌特色,保护生态特色,体现人文特色,留住乡村特色,促进自然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城镇与乡村相交融,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平度市古岘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2017年,平度市古岘镇将特色小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重点打造了二里村百年九曲巷和一里村特色美食街。同时投资建设康城公园,打造迎宾大道,实施镇驻地风貌整治,展现别样的胶东风情,彰显历史韵味,留住乡愁记忆。 “一来二去三山街,七弯八拐九曲巷。 ”漫步在古岘镇的九曲巷里,临风怀想,遐思悠悠,每一弯都是历史,每一拐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