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在“小云助贫”上谈到了他在云南勐腊河边村扶贫中的一个困惑:他和一个农户聊天,知道该农户2017年从瑶族妈妈的客房项目里挣了七八千元。在李小云看来,像瑶族妈妈客房这样基本上不用太多的劳动力,主要是帮助收拾一下房间就可以获得这样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农民却说:挣的太少了。对此,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城市化委员会委员张英洪指出,农民说自己挣的太少,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生活的实际情况。
张英洪分析指出:第一,我们既要看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也要看到农民支出的增加与压力。改革40年来,农民已经被全面卷入市场化生活中来,农民的各种生活支出也在大大增加,生活压力不小。当地农民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使农民从容应对各项生活支出,包括改善生活条件的支出。第二,我们既要看到农民绝对收入的增加,也要看到农民相对收入的差距。当前不仅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第三,我们既要看到农民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也要看到农民潜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蕴藏在心中的巨大需求会不断释放出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质,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张英洪认为,李小云教授遇到的困惑正好生动说明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想像通过扶贫让农民增加收入就会使农民心满意足。即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了,也会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应对。
他同时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扶贫工作者的努力去解决农民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热情帮助,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需要大力破除束缚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