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种农家乐、生态农庄遍地开花,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多地实地调查,发现很多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问题突出,污染防治和监管滞后。一些标榜“生态”的农庄名不副实,污水排放之处成了臭水沟,油烟排放之处成了“黑土地”。(5月28日半月谈网)
农家乐出现“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现象,凸显经营者环保责任无意识,一心只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这是资本属性的又一次赤裸展示。所以,希望资本自觉保护环境,是不太可能的,惟有建立必要的环保制度,约束资本在建设农家乐时必须同时遵守环保制度要求,落实环保措施,确保“后门不污染”,才能获准申请登记和开业。而当下恰恰由于制度阙如,开建农家乐没有刚性环保要求,资本则求之不得。这正是当下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的根本原因。
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现象,与当前环保治理、监督缺失不无关系。当下环保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治雾霾,重点区域是城市污水、工业区、水源地、重要河流沿线、交通沿线等,重点领域是治理工业污染、排放污染、水污染等,农村污染摆在次要位置,而农家乐尚未进入某些地方的治理视线,同时,有的地方还没有时间、精力和财力治理农家乐污染,所以,农家乐是否环保,就靠老板的“觉悟”。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老板不会主动解决农家乐的污染,一方面认为农村“地大物博”,可以自行“消化”——发大水就冲走了,殊不知这是以下游为“壑”,整个自然生态的破坏不会因此改善;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治理农家乐污染是“政府的事”,与农家乐无关。这种赚钱归自己、污染归政府的逻辑大有人在,也是当下环境污染突出和环境治理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倒逼农家乐坚守环保底线,必须立规约束,而不是靠老板的“觉悟”。
农村绿树成荫,空气好,还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农家乐“前门生态”越来越吸引游客周末度假、消费,农家乐越来越兴旺,尤其国家出台了“振兴乡村”的战略,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一夜之间,无数农家乐兴旺起来。这本是好现象,农家乐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但是,由于治污标准和要求缺失,伴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农家乐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开始凸显,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旦农村被污染了,水源保护和流域治理成效也将打折扣。因此,千万别漠视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现象,等到农家乐污染严重了再来治理,问题就严重了,治理难度则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