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拉开框架看发展
随着城区周边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建设路等主干道的北延,济宁大道竣工通车,火炬路面貌一新,太白楼路即将完成东西之跨……济宁城区发展的新框架已基本拉开。而随之进行的,便是新城的崛起,“东拓西跨南联北延”的发展战略,也将让济宁这个古老的城市更加现代化。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济宁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由此,济宁市实施了“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扣加速经济战略转型和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济宁目前着力打造的新城包括:东部科技新城、南部北湖生态新城、西部运河生态经济区、北部济北新区,这些新城将集中体现未来城市品位和形象。在高起点的新城建设之际,本报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追逐城市框架的拓展和新城的拔地而起,记录下城市发展的整个进程,看新老城区如何相得益彰、互促互进。
东部科技新城是济宁高新区着力打造的城市副中心,其核心区位于廖沟河景观带,也就是圣都国际会议中心周边区域,即康泰路以东、志学路以西、广安路以南、诗仙路以北,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从今年起,高新区从建设园区的思路向建设城市而转变,将在3至5年时间内,建起一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
往日臭河沟已成绿化带
24日,记者在崇文大道圣都国际会议中心前看到,一池碧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漫步于湖周边的塑胶步行道上,感受以水为脉、亲水近绿的意境。在亲水栈道区域,园林工人正在栈道间的缝隙中栽植绿色植物。
“就在两年多前,廖沟河在这个地方还是臭水沟。”在廖沟河岸边领孩子游园的张女士,如今已搬入核心区西南部绿色家园居住,她告诉记者,以往,廖沟河岸边布满了芦苇丛,河底的淤泥很黑,一到夏天下大雨时,河水会漫上来,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但如今,通过1年多的建设,这里已花草丛生,一棵棵大树围绕着广场、雕塑,俨然森林。
廖沟河园林景观工程总面积约38.97公顷,其中水面约13.13公顷,河道工程设计范围南起嘉达路以南150米,北至崇文大道以北360米,河道长度为1989米。工程包括河道治理工程、截污管道工程、橡胶坝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等四个工程。此外,还修建了沿河步行道、亲水平台、雕塑小品及坐凳等景观设施,初步形成了人工水景、河流景观、广场、雕塑及特色建筑等交相辉映的生态休闲走廊。 在廖沟河之前,济宁高新区“重金打造”的东部绿洲早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东部绿洲包括杨桥公园、滨河公园和杨家河公园三大部分,这三个公园依河而建,彼此相连,既相互交融,又风格互补,加上沾了两条河的灵气,有水有花有草,极大满足了东部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在东部绿洲成形后,济宁高新区又着力建设了廖沟河景观带,现已初步形成绿色、生态的济宁东部“门户”形象。
科技新城核心区距离主城区仅8公里路程,这8公里范围内大多为成熟的产业项目,“核心区与老城区其实已经形成一体,两大景观带遥相呼应,成为高新区最靓丽的‘明珠’。”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大景观带之间,通过崇文大道、327国道等交通干道连成一体。而即将完工的太白楼东路洸府河大桥、东延工程,让科技新城成为了受益者,与主城区的通行方式将更加便捷。
3到5年打造城市新地标
在科技新城核心区,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场景。运载车穿梭不停,也矗立起一座座塔吊,现代化工业厂房随机拔地而起,勾勒出了一幅全速推进新城建设的画卷。在这里,济宁高新区将利用3至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一个7.6平方公里的崭新的科技新城核心区。
济宁高新区已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以往的“建园区”为“造新城”,全面推进科技新城核心区建设,并将今年当成科技新城基本建设的关键期、城市功能的成型期和新兴产业的聚集期。整体提速科技新城建设,尽快形成城市新中心,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和发展重心加速东移。 “核心区的路网建设已比较完善,瑞园路北延、山河路、海川路、嘉达路桥等已完工或即将完工。”高新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副处长蒋峰告诉记者,框架形成,对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稳固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核心区的建设进度会越来越快。高新区在科技新城规划区内先后集中运作实施了46个重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和民生项目,科技新城的产业聚集能力、城市承载能力和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科技新城建设的良好开局。
科技新城核心区是高新区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和发展重心加速东移的重要区域,高新区编制规划了科技新城核心区7.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在建设过程中,高新区一直坚持“主体多元化、投资社会化、运营企业化”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优化提升管委会投融资平台运作能力,最大限度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各重点项目有效投入和良性发展。
“10大工程”带动新城建设
新城的建设,需要项目。在框架已成型的情况下,也急需各种项目的进入,为新城填充更多的支撑和内容。
今年,济宁高新区将全面突破科技新城核心区建设,作为推进济宁东部科技新城的重中之重,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运作,全面实施了科技新城核心区“10大工程”,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和发展重心加速东移。
“10大工程”总投资3亿多元,涵盖产学研基地二至六期工程、科技中心、市民中心、创业公寓、廖沟河景观绿化、中轴线绿化、联华生活区、人民医院、国际学校及部分主干道路施工、绿化等方面。其中,科技中心由科技馆、图书馆、影视馆城、高级商务服务中心4个功能分区组成,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面向公众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目前已完成基础工程;产学研基地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是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现已进入第四期工程。
除此以外,高新区将加快LED新光源、薄膜太阳能光伏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群项目引进建设,形成光通信全产业链,建成世界知名的“光电新城”。并做强以推土机、液压挖掘机等为主的工程机械产业,打造全球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壮大以重卡、电动汽车、汽车发动机、全自动变速箱等为主的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国内知名的“动力之城”。
高新区还将重点建设国家级工程机械、半导体及显示产品、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中心及全球技术中心,推进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12所重点高校共建济宁大学科技园,组建工程机械、光电信息、汽车、新医药、纺织新材料等5个技术创新联盟,建成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光伏认证中心、汽车及工程机械加速器,引进100名领军科研型、领头创业型、领办项目型高层次人才,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新城建设注重“生态宜居”
“在项目引进上,我们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建设的取舍标准,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户高新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在资源配置上,把有限资源整合到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在结构调整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建立生态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对科技新城发展的内涵及建设重点,高新区提出了要建一座生态之城,以打造“科技新城”的永续生命力,力争3至5年将区内所有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外迁。
记者从科技新城核心区看到,面积为7万平方米的中轴线绿化工程已基本完工,这条景观林草林葱茏,绿荫如盖,成为了济宁市首条“绿色隧道”。恰逢济宁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之际,高新区围绕城市主次干道、主要出入口、广场绿地、滨河景观带等重点区域,大面积新建、扩大了多类绿地,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化覆盖率,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在提升重要园林景观方面,高新区对东部绿洲一体五园、新世纪广场、廖沟河湿地公园一期等8个公园绿地,崇文大道、同济路、东外环、等10条主干道路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新栽大树、乔木7000余棵,丰富了景观效果。以广场绿地为主,规划建设林荫停车场20处,已建成5处。围绕打造城市园林新亮点,高新区在完成辖区洸府河全境改造、廖沟河一期整治的基础上,投资8000万元实施了廖沟河二期景观绿化工程,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生态河道整治的样板、科技新城的“绿色走廊”。大面积的增加绿量,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