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2017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整合各方面驻村工作力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并规定了贯彻党中央精神、实施特色产业扶贫等十项工作内容。《意见》在肯定驻村工作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驻村工作队作为脱贫攻坚生力军的作用。
截止2015年底,我国仍有贫困村12.8万个,也就是说现在有12.8万个驻村工作队战斗在扶贫第一线。驻村工作队进驻之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当地困难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更为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城市化委员会委员朱启臻认为,要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的积极作用,首先要选对人,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保证脱贫攻坚顺利进行。
朱启臻说,驻村工作队要想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农业的特点,理解乡村贫困的复杂原因,理解乡村的发展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驻村干部队伍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
文件提到,“脱贫攻坚期内,贫困村退出的,帮扶力度不能削弱”。朱启臻认为,这就明确了扶贫工作是一种“陪伴式成长”,这给驻村扶贫干部带上了“紧箍咒”,同时也为“真脱贫、脱真贫”提供了制度保障,为贫困乡村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朱启臻说:“扶贫工作是艰巨的,长久的工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驻村工作队最大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工作队伍,另外一个方面,不至于再出现贫困脱贫又返贫,使乡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信息来源: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