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私车公养”问题不容小觑
时间:2018-04-02 10:59:07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汪昌莲 
       近日,湖南益阳市纪委通报4起私车公养案例,贵州省纪委3月19日通报了1起私车公养案例,天津、湖北、浙江等多地也在持续开展私车公养专项检查整治。从中央纪委以及各地纪委通报情况来看,此类案例并不少见。(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公车改革的持续推进,公车私用得到有效遏制,但花样翻新的“私车公养”现象比较突出,成为“车轮腐败”新变种。所谓“私车公养”,就是以“公务”“公用”之名,或采取“挂靠”方式“揩油”,或冒充公车到定点维修厂进行维修、装饰,或将私家车的油费、维修费、过路费、洗车费等与公车“捆绑”到一起报销。由于此类手段隐蔽性强、费用查证困难等因素,现有制度设计对“私车公养”的监管,还难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公车改革后,公车使用的情况变了,但个别领导干部的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变,“私车公养”就是这种“特权病”的外在症状。“私车公养”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进一步助长一些党员干部公权私用、公私不分的特权思想。再者,公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降低公务出行成本,减少开支,树立节俭风尚。然而,“私车公养”导致了公共财政资金的流失,加重了公共财政负担,无疑会让公车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私车公养”现象屡禁不止,暴露公车管理机制不完善。比如,有的单位加油卡管理粗放,让私车“揩油”有机可乘;有的单位公车使用登记手续不全,流于形式,让“私车公养”有了自由操作的模糊地带;有的单位发票报销存漏洞,单位的领导和财务部门没有严格把关。特别是,一些单位存在“恋公”情结,在公务用车被取消后,便以工作需要为由,让私家车摇身一变为“公务车”,使“私车公养”有了充分“理由”。

  可见,“私车公养”现象,实为公车改革“烂尾”。这显然值得地方政府反思。首先,严明公务用车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相关规定,重申公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强化纪律意识,拧紧廉洁自律的思想之弦。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车轮腐败”的有效监督,减少某些党员干部钻空子的可能。再者,加大对“私车公养”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力度,持久发力。特别是,解决“私车公养”问题,还要融入到公车改革的大盘子中,简化购买社会服务流程,增加供给,让公务用车更规范、更便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