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才争夺战重塑人口图谱 新一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时间:2018-04-02 10:31: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近两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以武汉、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在这两种相反的政策之下,人口图谱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虽然新一线城市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但是这些地方真能留住人吗?

  “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城市在通过几百种方式向你传递着信息:你能做得更多,你应该再努力一点儿。”

  北漂的朋友圈里,经常在深夜刷屏的是美国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谈到城市对人的影响,列举了波士顿、纽约和旧金山的例子,结论是“在每个时代里,大多数做出大事的人都扎堆在少数几个地方”。

  近两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以武汉、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各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新版“逃离北京”的故事。2017年,这些城市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一批近两年离开北京的年轻人,并梳理了最新发布的城市人口增量数据发现,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同时出现下降,其中北京常住人口减少2.2万人,户籍人口减少2.7万人。

  在京沪严控人口的大背景下,广州和深圳常住人口在2017年分别新增45万、62万左右,杭州和长沙的增量均超过20万。3月21日,北京发布《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展示了北京也希望纳才的姿态。二线城市能留住人吗?在地方强势的人口政策调控下,人才和产业会如何流动?

  那些离开北京的年轻人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陆铭《大国大城》提出跟“逃离北上广”相反的观点,城市更大的人口密度,彰显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人口必然向大城市集中。

  逃离一线城市的提法已有很多年,这两年会有变化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十余个离开北京的年轻人,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还会回北京”。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十余年的陕西籍青年设计师,前两年他从北京去武汉创业,开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一年后创业失败回到北京,最近他又去了香港。3月22日,这位30岁的设计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不适合他的创业方向,在北京他也没有户口,最近刚结婚,准备将来定居深圳。

  其他选择去武汉和杭州的年轻人,有一半提到如果有好的机会,还会再回北京。从北京知名科技公司跳槽去杭州的张默(化名),去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企业负责公关,收入跟她在北京的收入基本持平,生活质量却明显比北京提高了。

  不过,她还在努力适应杭州的工作节奏,北京的同事们更专业,工作不顺时,她还是想回到北京,做文化、人物记者出身的她,想念北京的那些有趣的朋友们和文化资源。

  张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杭州环境好,压力较小,各种成本相对低一些。但是整体的资源、人才、格局等各个维度,从发展层面没法和北京比。而且城市硬件不如北京便捷,软件层面不及北京丰富。

  几位去深圳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再回北京的念头。其中一位中科院计算机所毕业的85后博士在深圳落户,新出生的宝宝也落户深圳。另一位北大金融硕士毕业的85后,在妻子怀孕后,意识到房子和户口的紧迫感,果断选择了去深圳。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没有北京做生意的氛围浓厚,但不考虑再回北京。还有一位海外名校回国的男生,问他为什么离开北京去深圳,他的答案是“有户口、钱多”。

  记者采访的人中,多是85后年轻人,国内985高校毕业或者海外留学背景,工作后赶上了北京严控人口,户口遥不可及,眼看又到结婚生子的年龄,他们都选择了从北京南下深圳,或者其他新一线城市。

  北京某重点大学经济学教授跟记者谈到“推荐学生去哪里就业”的例子。在他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房价越高的地方,比如北京,是资源最聚集的地方,越适合想上进的年轻人。但现在他发现,学校的很多年轻老师都解决不了户口,也解决不了房子,所以南方二线城市也是好的选择。

  城市人口图谱大变局

  3月下旬,国内部分城市发布了2017年人口变化数据。

  其中,北京出现了2.2万常住人口减少的小幅下降;2017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万人;2017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449.8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5万人以上。

  很多学界人士和投资人看好深圳,理由之一是深圳跟北京、上海提出了相反的人口政策。

  从国外的大城市变迁来看,城市的崛起跟人口流动密切相关,人口流动的变化,也刺激了城市的分化。上个世纪80年开始,中国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流动,1992年后进一步加快,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城市迅速集聚人口。

  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严控人口的政策加剧,深圳、广州以及广大二三线城市陆续打出了“抢人”的口号。2017年,武汉打出“大学生8折买房”的概念,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力争5年内一百万大学生留在武汉。2016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15.85万人,2017年的数据暂未更新。

  目前,已经发布了人口数据的杭州、郑州和长沙,2017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别在21.34万、15.5万、27.29万,宁波常住人口增长了13万,西部的成都和贵阳分别增长了12.67万和10.52万人。

  武汉某医疗大数据公司的董事长罗斌发现,以他从事多年地方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经验观察,这两年武汉医院看病的年轻人在增加。当然,不排除很多疾病在年轻化,但城市常住人口年轻化也是新变化,某些老龄化加剧的城市,看病的大多是老年人。

  北京减少的2.2万常住人口,是否表明这两年逃离北京去二线城市的人在增加?陆铭否认了这个逻辑,他认为政策对人才自主流动的影响没有想象的大。

  罗斌聊到他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真正的高端人才,比如海外高学历科技人才,二线城市并没有明显增加,普通本科生倒是有增加。

  记者在采访过程也发现,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回国首选还是北京,一位刚回国正在物色百万年薪图像识别领域工作的名校博士说,如果回老家中部省会,没有高薪也没有专业配套,他没有考虑过北京以外的国内城市。

  高端人才哪里都缺,今年3月初,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其北京分公司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对去年的招聘不满意,纳才的钱还没花出去,当下还缺少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缺少高端人才。

  对于二线城市来说,现在正是引进人才的机会。58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短期来看,人才政策中的住房、安家费补贴都还是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像武汉、西安这些本身高校多的城市,有利于留住大学生人才。

  对于人才政策,陆铭一直在呼吁的是,政府不应该干预过多,地方政府留住的人不见得就是企业需求的人,除非按照地方产业比较优势来配置。另外,地方补贴政策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大学毕业生这批潜在的高收入人群,事实上公共资源应当更倾向低收入人群。

  对于人才的概念,陆铭认为,从经济学者的观点来看,只有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没有人才的概念。越是大城市,越是需要两端的产业,包括高精尖的产业和一些配套的服务业。如果城市只是留住大学生,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因无法享受均等公共服务而离开大城市,是不对的。

  二线城市能留住人才吗

  2018年初,一篇名为《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的文章在各大平台里刷屏,讲述了一个离京返乡又回到北京的故事。二线城市能留住人吗?最常见的解释是,关键是看地方是否有产业和岗位需求。

  在陆铭看来,即便是这些离开的年轻人,一旦北京和上海的户籍政策放松,像国外大城市一样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再严控人口,他们还会回来。到那时,二线城市还能留住人吗?

  根据58同城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白领就业报告》,城市招聘需求排名,深圳、北京和广州位列前三,其次是成都、上海、东莞,再次是郑州、重庆和武汉。

  58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长期来看,地方的产业、岗位和软环境留人最关键。事实上,二线城市的薪资这几年也有增加,一些二线城市集中引进一线城市的第二总部和研发中心,也提供了一些高端岗位。成都和长沙是二线城市中人才需求很旺盛的城市,这两座城市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的招聘需求旺盛。李妍发现,目前一二线城市在一些高精尖的岗位薪资上有缩小的趋势,这也是利于二线城市留人的因素。

  58集团CEO姚劲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集团正在长沙建新的总部园区。选择长沙一方面是长沙本身的环境区位优势,另外58的一些新项目准备在湖南做试点,比如一些下沉到农村的项目。

  2017年记者采访的北京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很多企业都在将第二总部或者研发中心往武汉、成都和长沙迁移,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提到,北京很难给员工户口和买得起房的薪酬,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难留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的互联网知名企业第二总部达25家。一位当地招商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的招商重点和过去不太一样,主要看公司能在当地提供多少岗位,是哪类岗位。

  “有了能吸纳高端人才的岗位,就能留住人才,地方的创新活力就有了。”这位招商人员表示。

  张开怀抱拥抱年轻人的二线城市和严控人口的北京、上海,未来人口趋势会怎样?陆铭乐观地认为,一线城市最终会迫于人口老龄化等压力,改变严控人口的局面,人口再度向大城市聚集,二线城市是否能留住人还很难说。

  3月21日北京出台的人才政策,至少是一个姿态。有二线城市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坚定的认为,他们崛起的时候来了,“不信你看房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