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06 13:07:10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郝雪梅
“春节档”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布局节前最后一波购物狂欢,而消费者今年的春节购物单,也变得更加国际化。有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受益于跨境电商的普及,海外商品在年货中的占比已达63%。春节消费,“海风”劲吹。人们为何热衷购买“洋年货”?其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消费逻辑和发展趋势?(2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货国际化”,公平而言有着不少积极因素。其一,呈现出的是市民生活理念的与国际接轨;其二,呈现出的是互联网时代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其三,呈现出的是大国宽容胸怀,很多国外产品因为降低了关税,而能够被市民轻松采购。
具体来说,需要从两个角度思考。
一个是需要宽容胸怀。看到这则消息,又有一些人开始说采购“洋年货”的市民把崇洋媚外演绎到了极致。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公允。采购“洋年货”和崇洋媚外没有丝毫关系。采购年货是一种习俗,市民采购时选择一部分外国产品,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为了让年过得更加丰富。一些商品,我们自己的市场上没有,或者说虽然是同一类型商品,但是细致划分,确实属于有特殊意义的商品。采购“洋年货”,为的就是让春节的幸福更加多样化,也是尝尝鲜的需要。就此说,采购“洋年货”是崇洋媚外有点极端,我们已经进入国际时代,需要包容的胸怀。
一个是需要深刻反思。需要反思的其实是国内的商家。过大年,原本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按说国内商家生产的商品,会因为有浓烈的“中国元素”而更加受到欢迎。为何却大有败给“洋年货”的趋势?这说明一点,国内一些商家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没有跟上市民的诉求。在这个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理念。年货需要是传统的,但是不能是“教条的传统”,而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国内商家,能够研发一些独具特色的“升级版传统年货”,是不是也能争取更多消费者?
进入“天猫国际”电商平台,你会发现首页5个滚动推荐区,全部都是“洋年货”专场。无独有偶,电商平台京东也在“年货节”中开设了“潮礼洋货铺”专页。数据显示,受益于跨境电商市场的普及,海外商品在年货中的占比已经高达63%。同时,洋年货不再是一线城市消费者“专供商品”,二线城市的洋年货需求量同样呈现激增态势,消费力显著上升,重庆、天津、南京、武汉、杭州成为选购洋年货排名前五的二线城市,比2016年同期洋年货购买增长了27%。
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洋年货热销”是一种挑战。我们需要宽容包容,也需要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