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不能简单把“洋年货热销”说成是崇洋媚外
时间:2018-02-06 13:07:10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郝雪梅  
       “春节档”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布局节前最后一波购物狂欢,而消费者今年的春节购物单,也变得更加国际化。有机构发布数据显示,受益于跨境电商的普及,海外商品在年货中的占比已达63%。春节消费,“海风”劲吹。人们为何热衷购买“洋年货”?其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消费逻辑和发展趋势?(2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货国际化”,公平而言有着不少积极因素。其一,呈现出的是市民生活理念的与国际接轨;其二,呈现出的是互联网时代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其三,呈现出的是大国宽容胸怀,很多国外产品因为降低了关税,而能够被市民轻松采购。

  具体来说,需要从两个角度思考。

  一个是需要宽容胸怀。看到这则消息,又有一些人开始说采购“洋年货”的市民把崇洋媚外演绎到了极致。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公允。采购“洋年货”和崇洋媚外没有丝毫关系。采购年货是一种习俗,市民采购时选择一部分外国产品,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为了让年过得更加丰富。一些商品,我们自己的市场上没有,或者说虽然是同一类型商品,但是细致划分,确实属于有特殊意义的商品。采购“洋年货”,为的就是让春节的幸福更加多样化,也是尝尝鲜的需要。就此说,采购“洋年货”是崇洋媚外有点极端,我们已经进入国际时代,需要包容的胸怀。

  一个是需要深刻反思。需要反思的其实是国内的商家。过大年,原本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按说国内商家生产的商品,会因为有浓烈的“中国元素”而更加受到欢迎。为何却大有败给“洋年货”的趋势?这说明一点,国内一些商家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没有跟上市民的诉求。在这个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理念。年货需要是传统的,但是不能是“教条的传统”,而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国内商家,能够研发一些独具特色的“升级版传统年货”,是不是也能争取更多消费者?

  进入“天猫国际”电商平台,你会发现首页5个滚动推荐区,全部都是“洋年货”专场。无独有偶,电商平台京东也在“年货节”中开设了“潮礼洋货铺”专页。数据显示,受益于跨境电商市场的普及,海外商品在年货中的占比已经高达63%。同时,洋年货不再是一线城市消费者“专供商品”,二线城市的洋年货需求量同样呈现激增态势,消费力显著上升,重庆、天津、南京、武汉、杭州成为选购洋年货排名前五的二线城市,比2016年同期洋年货购买增长了27%。

  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洋年货热销”是一种挑战。我们需要宽容包容,也需要深刻反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