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月9日刊发一篇《强推关注公众号基层干群烦透了》的读者来信:一些部门和单位用公众号、APP等现代信息手段传播政策、公开政务,方便群众办事,是一件好事。但有的部门和单位却层层下任务,要求强行关注下载……群众来办事,要求办事群众先下载APP、注册并捆绑手机号、填写个人信息,有时还强行要求完成100条至200条下载任务。其程序繁琐,既误时间又耗流量和资费,群众很有意见。基层干部每天一上班,就得打开各类APP和公众号,发朋友圈、点赞并截屏反馈,同样不堪其扰。
政务类APP、公众号的大量涌现,是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这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政务类APP、公众号满足了信息快速共享的民生诉求,老百姓动动手指头,就能了解到政策法规、政务公开、便民信息等等,甚至可实现一些民生事项的在线办理,也可在线传递民意。故有网友说,一个运营良好的政务APP、公众号,装载的是一颗便民心。
然而,《人民日报》那篇读者来信,确实指出一个普遍问题:政务类APP、公众号的研发建设已达到过犹不及的地步。不少部门和单位一哄而上、竞相比拼,甚至一搞就搞好几个,有的还为某个单项活动研发建设,极力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且当作装点基层政务智能化、现代化的技术道具。若再辅之以行政手段层层分解、强行推广,将办事与下载APP、关注公众号相捆绑,不下载或关注就不给办事,就是在强人所难、好心办坏事。
大量强推政务类APP、公众号,其实是在制造新的形式主义。《半月谈》杂志去年10月报道,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抱怨,一个市级部门的公众号要求他们完成的关注量与区域户籍人口数基本等同,“这怎么可能?难道连襁褓中的婴儿都得挂部手机?”有基层工作人甚至说,“管他浏览量多少,领导看到就行”。可见,这实质上就是在追求形式主义。此前媒体报道的部分政务App久不更新、便民信息不足,“僵尸”一般,就是明证。
大量强推政务APP、公众号也在无谓消耗公共财政。开发运营政务App、公众号需要花钱,花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有的政务App以信息发布为主,为非商业产品,多为一次性开发,成本或许不大。但有些政务App,据说一次性投入的开发经费就约有数十万元,外包给一些公司更新维护,每年大概还要投入数十万元经费,多的上百万元甚至更多。
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政务类APP、公众号的检查和整顿力度,避免其重蹈“僵尸网站”覆辙,给基层干部群众带来新的负担。政务类APP、公众号的建设也应强化顶层设计,打破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做法,一市甚至一省有一两个就足够,至于各地方各部门的内容模块,可根据政务需要进行调整和设置。政府开发App、公众号还应考虑群众需不需要、成本压力大不大、社会效益好不好,更应考虑能否形成持续长效的维护更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