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解忧杂货店》《白夜行》,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目当中,这些书总是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也有不少书接连几个月无人问津,躺在书店或仓库不起眼儿的角落里“黯然神伤”。对于这些充满失落感的滞销图书,北京开卷信息有限公司近日公布了一组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竟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1月4日《北京日报》)
这么多“卖不掉的滞销书”都去哪儿了?这是记者的追问,记者的追问找到了答案。书店里的工作人员说:残书、滞销书的处理方式,场面相当冷酷,“用刀劈,用笔画,用漆喷,这么一处理,书就不能要了,之后就装车运往纸浆厂。”滞销书的命运也到此终结了。
“卖不掉的滞销书”,变成一滩纸浆是悲惨的命运。但是,我想说的是,切莫急着变成一滩纸浆,首先应该考虑利用问题,要想办法给其更多出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书籍的滞销,是因为没有市场,不过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卖不掉的滞销书”,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内容问题,却不仅仅是这一方面原因。分析起来,还有这样几种原因:
其一,宣传不好。有的书籍热销,有的书籍滞销。热销的书籍内容未必好,而是在宣传上占据了先机,形成了舆论的热点,形成了关注的焦点。而一些滞销书,源于宣传的手段落后。对于这种情况的滞销书,不妨再等一等,不能因为几个月只卖出了几本,就急着销毁。
其二,内容小众。这类书籍往往受到了读者阅读的视线问题,因为读者的小众化而显得滞销。虽然市场销售不好,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而且,价值还可能是不小的,只是读者群小而已。这类滞销书不妨慢慢销售,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两个月不行就半年,甚至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实在没有必要立即斩杀。合适的机会就会遇到合适的人。
其三,生不逢时。这类书籍内容十分优秀,质量也是上乘,只是在“不该降生”的日子降生了。生不逢时是这类书籍的先天不足。这样的滞销书不会因为销售不好,就失去了价值。如果也是一味销毁,实在可惜,不妨先库存起来,等待更好销售机会。
总之,对于“卖不掉的滞销书”要耐得住寂寞,要多给一点出路,可以把有价值的书籍赠送给高校图书馆,赠送给贫困地区的读者,让其用另外的形式存活下去。
当然,出版部门也需要反思自己的市场眼光问题,只有对接市场,才能不造成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