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早上要接待13个检查团,只好让乡里干部全部上阵。”临近年终,频繁的检查评比让东北某乡党委书记备感压力。(12月10日《人民日报》)
检查评比,这本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评比可以防差堵漏、激发干劲、提高工作效能,本身并无不可,相反确有必要。但是,泛滥的检查评比,流于形式、可有可无的检查评比,这不仅耗费了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时间,加重了的基层接待负担、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干扰了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而且催生了形式主义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让考察评比变味。不少基层政府和干部,为了迎接和应付检查评比,不得不按照考核评比标准,熬夜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大量的考评材料,浪费了大量的纸张等资源。
实际上检查评比泛滥成灾现象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末,很多地方就看到了其负面效应,开始进行“瘦身”。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就撤销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万多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各省、各市,纷纷从转变政府职能的高度出发,对考核检查、评比表彰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规范,实现了一次大“瘦身”,有效减轻了基层的检查评比负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9.2万多个,下降31.2%。
但是,很显然,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现象依然存在,流于形式的检查评比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甚至是“瘦身”的检查评比存在反弹情况,一些上级部门又以各种名义或新的工作出台新的检查评比项目,让基层不堪重负。比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在半年时间内,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旗在扶贫检查评比工作上,除了要接受两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三次“小检”。一个旗花在扶贫检查评比工作的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的支出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由此可见,检查评比瘦身俨然沦为“割韭菜”。因此,不管是切实减轻基层不必要的负担,还是让检查评比发挥应有的成效和功能,真正成为提高工作效能的一把利剑,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减肥”、“瘦身”要防止成“割韭菜”,就必须久久为功。一方面,公布所有经过审批的检查评比项目,接受公众监督,防止“反弹”。对于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的检查评比,应当对决策者进行问责。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要站在转变政府职能的高度,建立起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机关单位工作效能评价机制,改变检查评比是唯一评价机制的格局,让评价更加行之有效。